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是世界上食用最广泛的水果品种,栽培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具有悠久的苹果生产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人力资源和市场条件,苹果产量于1992年首次超过美国,并一直名列世界首位。中国苹果产业在出口创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本研究将苹果产业发展置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食物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根据苹果生产及其加工的需要,以产业理论、市场均衡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法、产业竞争力评估方法、特尔斐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以及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苹果生产供给、消费需求、市场流通、价格政策、加工、国际贸易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中国苹果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国际贸易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提供战略选择和对策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和国内市场对水果需求的不断增加,苹果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从1978年到2001年,中国苹果生产出现了两个快速增长期、一个调整期。从2001年开始,中国苹果产销总体形势好转,苹果生产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于合理,苹果进入产业化发展新阶段。随着苹果产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食物结构的调整,苹果消费也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城乡和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影响苹果的消费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收入水平、销售价格、消费偏好、消费的可替代性、加工水平以及可获得性等。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苹果的消费量在食物和水果消费中的比例仍然呈上升趋势。按照现有的苹果生产和消费趋势,根据模型分析,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苹果生产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年均增长速度。 在苹果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苹果加工业的发展对整个苹果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苹果加工业虽经二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了一批浓缩苹果汁加工厂,苹果酒生产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由于起步较晚、加工品种少、加工设备差以及技术力量弱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加工规模小,加工效益低的问题。在加工产品销售方面,由于国内企业缺乏有序竞争,致使中国浓缩苹果汁在国外的销售价格一跌再跌,还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另外还存在包装不规范、贮藏条件差、保质期短、运输工具简单等制约因素,造成出口能力较弱。 中国苹果的流通体制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多渠道自由经营阶段及供销社为主体的计划管理阶段,发展为目前的多样化阶段。伴随着流通体制的变迁,中国苹果价格管理体制大体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果品价格在全国尚未实行统一计划管理的随行就市议价阶段。二是主要果品的价格计划管理阶段(1956—1984年),价格管理的范围比购销管理的范围更宽。三是从1984年起到现在,苹果退出了计划管理,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种价格上的放活,对1984年以后苹果大幅度增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苹果国际贸易有了较快增长,但与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存在苹果生产水平低、苹果品质差、加工薄弱、标准化生产缺乏、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和销售组织不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中国苹果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口依赖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出的竞争优势等指标研究表明,中国苹果的国际竞争优势也有了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不快,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与其他主要苹果生产国相比,中国苹果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总量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