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病毒型别特异性的人乳头瘤病毒三型交叉疫苗的理性设计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x811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武器。而自然界中,多种病毒如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鼻病毒(Rhinovirus)、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等在进化中产生的众多基因型以及表面抗原区的基因序列变异,成为这些疫苗研发的一大障碍。如何突破病毒型别特异性,进行广谱疫苗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HPV是一种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目前已鉴定出200种型别以上,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类。其中,低危的6和11型主要引起尖锐湿疣等疣状病变,而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可导致包括宫颈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高达57万,死亡31.1万。在我国,每年大约有新发病例10.6万,死亡病例4.8万。病毒致癌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与宫颈癌等癌症相关的HPV至少有十八种型别。HPV结构蛋白L1可在体外一定条件下自组装,形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野生型HPV VLP诱导的免疫保护是型别限制性的(type-restricted),不能实现有效的跨型保护。使用混合多种型别VLPs的多价疫苗是扩大保护范围的主要手段。目前已上市的HPV疫苗有三种,分别是二价苗、四价苗和九价苗。其中,保护范围最广的是九价苗,可预防两种低危型和七种高危型HPV的感染,覆盖大约90%的宫颈癌,但仍有另外10%没有得到保护。随着疫苗的推广和时间推移,疫苗所能预防的病毒型别的感染会逐渐减少,但疫苗未覆盖的HPV型别的传播和进化很可能进一步扩大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所以,有必要研发保护范围更广的下一代HPV疫苗。而传统的增加VLPs种类的方法由于疫苗剂量过高,面临着潜在的副反应高、工艺难度大及成本控制等问题。在九价苗基础上进一步增加VLPs种类至二十价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HPV大多数中和抗体表位均位于L1表面环区(loop)上,且涉及多个表面环区。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将HPV的型特异性中和抗体表位关键氨基酸移植到另一亲缘关系较近的HPV型别对应位点上,产生的突变的VLPs可以获得与上述中和抗体的结合活性。受此启发,本研究尝试通过表位移植构建嵌合VLP的方式进行HPV型交叉疫苗的设计,以此打破HPV型特异性。首先,本研究分析了二十种型别HPV主要结构蛋白L1的进化关系,发现按照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分为7组,HPV33/58/52和HPV18/45/59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亲缘关系组,组内型别亲缘关系较近,而两组间亲缘关系较远。为了进一步分析型别间结构差异与其进化距离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成功解析了 HPV33和HPV52五聚体的晶体结构,分辨率分别为2.9 (?)和2.75 (?)。将两种型别五聚体晶体结构与已经报道的HPV58/18/59三种型别结构叠加一起比较,发现同一亲缘关系组甚至不同亲缘关系组的HPVL1在整体结构上高度保守,但其在表面loop区,尤其是远缘型别间的loop区,存在微小的构象差异。我们猜想,在亲缘关系较近的型别间进行表位移植形成的嵌合体更容易产生交叉中和保护。鉴于绝大多数中和抗体表位均位于表面loop区,因此我们选择在亲缘关系最近的HPV33/58之间进行loop的相互替换,构建了 10个L1嵌合抗原,分别为以 HPV33 为骨架的 H33-58BC、H33-58DE、H33-58EF、H33-58FG和 H33-58HI 以及以 HPV58 为骨架的 H58-33BC、H58-33DE、H58-33EF、H58-33FG和H58-33HI。这些嵌合L1抗原均可在体外自组装形成相应的嵌合VLPs,利用透射电镜(TEM)、高效液相排阻色谱(HPSEC)和分析超离(AUC)分析发现,这些嵌合VLPs在颗粒大小、形态上与骨架型别野生型VLP相似,且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发现嵌合VLPs具有与骨架型别野生型VLP类似的结构稳定性。接着分别选取HPV33和HPV58型特异性中和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嵌合VLPs的抗原性,结果表明多数嵌合VLPs获得了交叉抗原性。为了进一步测定嵌合VLPs的免疫原性,将嵌合VLPs以5μg剂量免疫小鼠,并利用假病毒中和试验(PBNA)测定小鼠血清中和滴度,结果表明10种嵌合VLPs均能产生针对HPV33和HPV58的交叉中和抗体,其中H33-58HI和H58-33BC交叉中和保护效果最优。进一步将两种嵌合VLPs以0.1μg、1μg和10μg三种不同剂量免疫小鼠,测定中和滴度,并评估了两种嵌合VLPs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结果表明,H33-58HI和H58-33BC嵌合VLPs产生的交叉保护与HPV33/58野生型VLP相当,是良好的两型交叉疫苗候选抗原。为了考察单个氨基酸替换的突变VLPs是否也可以产生型交叉保护,我们分别构建了 HPV33 HI loop上型特异性氨基酸单点替换的4个突变VLPs(H33-S350K、H33-D351E、H33-S352G、H33-E357D)和 HPV58BC 环单点替换的 4 个突变 VLPs(H58-S80N、H58-N82T、H58-N84A、H58-V87L),将 8 个单点突变VLPs免疫小鼠发现,大多数单点替换嵌合VLPs相比野生型均能产生更高的交叉中和滴度,表明loop上的型特异性位点对交叉中和的产生均有贡献。另外,为了考察远缘型别间的环替换是否也能产生交叉中和,相应于H33-58HI和H58-33BC,我们构建了 H33-59HI和H58-59BC两个嵌合VLPs,并以100μg剂量混合弗氏佐剂免疫小鼠,发现未有交叉中和抗体产生。结果表明,远缘型别间loop替换形成的嵌合VLPs难以产生交叉保护。然后,为了探究这种分子设计策略是否可以扩展到三种型别,本研究以H33-58HI和H58-33BC作为骨架,引入亲缘关系较近的HPV52,对两型嵌合抗原的剩余的四个loop进行同源替换,共构建了 8个嵌合VLPs,分别为H33-58HI-52BC、H33-58HI-52DE、H33-58HI-52EF、H33-58HI-52FG、H58-33BC-52DE、H58-33BC-52EF、H58-33BC-52FG和H58-33BC-52HI。同样经TEM、HPSEC、AUC和DSC检测确认,8个嵌合VLPs与骨架型别野生型VLP在颗粒大小、形态和热稳定性上相似。将8个嵌合VLPs免疫小鼠进行免疫原性的评价,结果表明H58-33BC-52HI嵌合VLP的三型交叉保护效果最优。进一步地,我们将H58-33BC-52HI嵌合VLP免疫非人灵长类,结果其产生的三型交叉中和滴度与3倍剂量的HPV33/58/52混合野生型VLPs相当,表明H58-33BC-52HI是良好的三型交叉疫苗候选抗原。最后,我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解析了 H58-33BC和H58-33BC-52HI五聚体的晶体结构,分辨率分别为2.5A和3.5A。将两种嵌合抗原结构与HPV33/58/52野生型结构对比发现,在嵌合五聚体上,同源替换后的BCloop和HI loop几乎分别再现了 HPV33野生型BC loop和HPV52野生型HI loop的构象,这也是嵌合抗原产生交叉中和保护的结构基础。另外,我们选取HPV33型特异性中和抗体4E5,4E5是构象性抗体,与HPV58无结合活性,但经ELISA反应性检测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亲和力测定确认,4E5可以和嵌合抗原H58-33BC和H58-33BC-52HI结合,且亲和力与HPV33野生型相当。我们使用冷冻电镜(cryoEM)技术分别重构了 H33:4E5、H58-33BC:4E5、H58-33BC-52HI:4E5三种VLP-抗体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分别为12.3 (?),12.0 (?)和10.0 (?)。将三种复合物的cryoEM结构对比发现,4E5在H58-33BC和H58-33BC-52HI嵌合VLP与HPV33 VLP上的结合模式相同,且结合区域均为BCloop和EFloop,这个结果有力的证明BC loop在从HPV33移植到HPV58上后模拟了 HPV33相应的分子表面,且与周围的HPV58 loop一起诱导了针对HPV33的中和抗体。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分析二十种型别HPV的进化关系,并与其中五种型别HPV L1晶体结构保守性进行比较,发现近缘型别甚至远缘型别HPV在整体结构上高度保守,但在表面loop区,尤其是远缘型别的表面loop区存在微小差异;利用基于结构的同源替换方法,在HPV58/33/52三型别嵌合VLP上突破了HPV的型别特异性,实现了各型别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平衡(compromise),并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验证,其诱导出的交叉免疫保护抗体滴度与3倍剂量的野生型混合VLPs相当;进一步解析的嵌合抗原的晶体结构和复合物cryoEM结构揭示了嵌合VLPs产生交叉保护的结构基础。这种分子设计策略有望适用于HPV其他亲缘关系组(HPV16/31/35、HPV56/66/53、HPV26/69/51、HPV39/68/70、HPV18/45/59和HPV6/11)嵌合VLPs的设计,从而为研制由七种嵌合VLPs预防二十种型别HPV感染的下一代HPV疫苗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多型别病毒的疫苗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纳米银(AgNP)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纳米材料,其潜在的生物和环境风险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目前,我们对AgNP的生物毒性及相应的机制认识还不够充分,特别是细胞在分子水平上如何响应AgNP的胁迫、并指导哪些关键的酶和信号分子进行解毒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基于此,本研究以纤毛虫—扇形游仆虫和嗜热四膜虫为研究对象,结合microRNA、lncRNA和mRNA组学数据、生物信息学和生理生化实验,阐明AgNP短期暴
氟、氯弱相互作用在大气化学、超分子化学、生物化学、手性识别和药物设计等领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这类弱相互作用的结构、能量特点以及成键规律是非常的重要。氟氯烷烃分子团簇可以作为一类很好的原型体系从分子水平层面用于研究这类弱相互作用的性质。卤代烷烃的碳链长度以及卤代烷烃中卤素原子的数量和种类不同会影响分子团簇的几何结构、构象平衡、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成键方式以及内部动力学过程。高分辨率和高灵敏
活性氧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在吞噬细胞杀灭胞内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性氧是把“双刃剑”,在巨噬细胞中,大量的活性氧可以辅助巨噬细胞清除吞噬到胞内的病原微生物;同时,过量的活性氧如不能被及时清除,则会氧化细胞自身组分(例如DNA、脂质和蛋白质),从而导致细胞损伤、衰老和死亡。因此,维持巨噬细胞的氧化还原稳态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其抗氧化应激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清楚。Hippo信号通路
石墨烯是由sp2杂化碳原子组成的蜂窝状单层二维材料。从结构上来看,可以通过弯曲或堆叠石墨烯形成其他形式的碳材料。自2004年被发现后,其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尺寸在1-10 nm之间、具有确定结构的纳米石墨烯分子,不仅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的分子片段来研究石墨烯的构效关系,同时自身也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自组装等性能,在有机电子器件、发光材料、生物成像等领域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
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农用化学品以及药物分子中,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因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与药用价值,合成含氮化合物的新方法、新反应和新策略一直是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然而,文献报道的方法常常需要贵金属试剂或氧化剂,容易产生副产物,造成资源浪费,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发展无需使用贵金属试剂和氧化剂的方法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是一项非常必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机电合成可以高效产生自由基、正
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又称为21-三体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疾病,DS患者携带一条或部分额外的21号染色体,临床症状表现为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并且在40岁后表现出早发性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USP25),其编码基因位于人21号染色体DS临界区,在DS患者中高表达,作为去泛素化蛋白酶,参与调控免疫、肌生成和蛋白质降解等多种细胞过程。然而,
绳系并联机器人WDPR(Wire-driven Parallel Robot)支撑,作为一种新型的风洞试验模型支撑技术,具有气动干扰小、支撑刚度大、动态特性好等优点。然而,在风洞试验中,由于绳索的柔性,WDPR支撑的振动问题备受关注,但目前对其振动问题的研究极为少见。本文对WDPR支撑的振动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根据Newton-Euler法,建立了八绳牵引的
人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潜能,可作为药物研发及化合物毒性预测的体外模型,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际公认的利用细胞系而无需怀孕动物的发育毒性体外模型。近年来,纳米颗粒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食品和医药等行业,因此,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已有多种纳米颗粒造成生物效应的报道,但其对人体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尚未有系统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以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系统为模型
视黄醇X受体α(RXRα)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首次发现黄连素是RXRα的特异性激动剂,并证明黄连素通过RXRα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以及抑制β-catenin信号通路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本课题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黄连素通过RXRα介导上调结肠癌细胞胞内E3泛素连接酶c-Cbl的表达,促进c-Cbl的入
增强子活性的调节对基因转录调控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调控增强子活性的机制仍不清楚。含JmjC结构域的JMJD6蛋白能被特异性地招募到雌激素受体结合的活性增强子区域,并对该区域RNA聚合酶Ⅱ的募集和增强子RNA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导致其邻近的编码基因转录激活。JMJD6能够与Mediator复合物中的MED12相互作用,并且对MED12募集到活性增强子区域起调控作用。JMJD6是MED12结合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