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罗雪娟在女子100米蛙泳项目上拔得头筹,为我国女子蛙泳项目拉开了新的序章。但随着齐晖夺得2006年短池游泳世界锦标赛女子200米蛙泳金牌后,蛙泳项目的发展屡受挫折。直到史婧琳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决赛中夺冠,并且破赛会纪录。尽管如此,中国在国际赛场中女子蛙泳项目依旧式微,因此研究史婧琳的技、战术特征,探寻这一项目我国顶尖运动员的制胜规律,分析出史婧琳与国内同项目其他优秀运动员在技术的优劣势以及战术上的差异对培养我国女子蛙泳项目的后备人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及模范学习的作用,为我国女子蛙泳项目再创佳绩做出重要贡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录像拍摄法及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优秀女子蛙泳运动员史婧琳的比赛技、战术特征为研究对象,对两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和四场全国冠军赛比赛录像进行解析,分析史婧琳技术指标和战术指标为教练员以及科研人员提供理论依据的支持,诊断并优化运动员的技术。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史婧琳在六场女子200m蛙泳决赛中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此技术特点是入水后能获取较快的初速度;在出发15m时间上比两届全运会同项目前三名运动员优势明显。(2)史婧琳的途中游技术特点是保障大划幅的基础上,加快划频控制游速。结合两届全运会前三名运动员途中游技术得出结论:2013年全运会史婧琳是依靠稳定、高效的划频、划幅技术组合产生高速度指数。她在2017年全运会的划频明显加快、划幅稍有下降,合理的划频、划幅组合致使速度指数上升至80.22米/分。但随着史婧琳年纪的增长,在途中游平均速度指数上还是不敌小将郑木岩80.44米/分。(3)史婧琳六场全国赛事转身总成绩逐步平稳上升;她与两届全运会前三名运动员对比转身阶段优势明显,说明史婧琳持有较好的转身技术,是连续两次获得全运会女子200m蛙泳冠军的重要因素之一。(4)史婧琳从六场赛事女子200m蛙泳项目决赛中在5m冲刺到边环节,从2014年至2018年赛事的5m冲刺到边时间明显均低于平均成绩,唯独2013年和2017年两届全运会成绩相对较好。(5)史婧琳速度储备指数的高低与决赛名次呈正相关,即采取“争权夺标”的比赛战术。史婧琳在两届全运会上的速度储备指数是压倒性的优势,她在2017年全运会的速度储备指数比2013年全运会提高2.85%。可见,在四年中科学训练和各类大型比赛的历练,使她拥有丰富的比赛经验,对赛程体力安排准确,竞赛水平提升。(6)史婧琳在比赛中采取“前程快”占领优势,“后程慢”的体能分配战术。这一战术在2017年全运会比赛的速度系数曲线图中尤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