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RS)作为一个没找到答案的“谜”,与PCI 发展相伴相随,RS 的研究成为当今心血管病医学界的重点、难点。支架植入术解决了RS 中的血管弹性回缩及负性重塑问题,却增加了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的危险及慢性炎症刺激的发生,导致内膜过度增生,形成支架内再狭窄(ISR)。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冠脉内放射治疗能有效地防止RS,但存在晚期血栓形成及“边缘效应”等问题,影响了其临床应用。目前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能显著降低RS发生率,但半年内RS 的发生率仍有10%左右,且其远期疗效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与RS 相关的基因研究,仍是解决RS 的关键所在。RS 的突出病理改变是新生内膜增生,对新生内膜增生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已成为攻破RS 的突破口。血管损伤引发了平滑肌细胞(VSMC)的表型转化,使处于静止状态的VSMC 重新获得增殖和迁移能力,突破内弹力膜从血管中膜进入内膜并在内膜中大量增殖,同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促进新生内膜形成,血管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此过程。AngⅡ1 型受体(AT1R)介导了AngⅡ的促进VSMC 增殖、迁移、抑制凋亡的作用;AngⅡ2型受体(AT2R)具有拮抗AT1R 的作用,从而推测AT2R 介导了抑制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AT2R 在胚胎组织中含量丰富,出生后表达迅速下降;在血管损伤、炎症、自发性高血压病理条件下,血管局部AT2R 重新表达,提示AT2R 可能参与了血管损伤后的结构重塑过程。虽然有报道示,AT2R 可抑制AT1R 激活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42 和p44MAPK)信号通路,下调VSMC 的AT1R、PDGFR-β及TGF-βⅠ型受体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及胞外基质合成,但关于AT2R 的功能研究多在细胞培养及基因敲除水平,而在成年动物病理状态下,尤其是在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局部组织AT2R的功能及其与AT1R 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关于AT2R 在在体水平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抑制还是促进RS 的发生,其详尽作用机制又如何等问题均不明确, AT2R 基因能否应用于RS 的治疗也值得探讨。AngⅡ可刺激转录因子基本转录元件结合蛋白2 (BTEB2)表达,促进VSMC 表型转化及增殖,AT2R 与之的作用关系亦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