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伴有高血糖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相对缺乏引起。糖尿病患者如不能良好、有效的控制血糖,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导致其失明、截肢、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眼部微血管并发症,同时也是因糖尿病致盲的最危险因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终会导致患者不可逆性失明,因此早期发现并将其控制在有效的治疗阶段,对糖尿病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发病初期往往并无明显、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减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速度十分重要。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早期诊断依据,但是需要患者进行较多的检测项目及使用造影剂,因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需要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研究目的:探讨血清镁离子水平,以及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对象: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内分泌科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52例(均按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诊断的分型标准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其中女性患者79例,男性患者73例;年龄在26-75岁之间。患者均未服用除降糖药以外的影响血糖类药物;均无慢性胰腺炎、垂体瘤、甲亢等影响血糖的疾病;;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感染等应激情况;无恶性肿瘤、营养不良、贫血等情况;无肝功能明显异常(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U/L)及肾功能异常(血肌酐>107μmol/L);不存在心、肺、血液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及其它处于应激状态的情况。研究方法:收集入院患者一般资料,测定腰围、身高、体重、臀围与血压,记录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常规指标。利用美国BeckmanCoulter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禁食8~14h的参与试验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对分离的血清在3h内提检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并根据其检测结果,得出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DB)数值。同时检测血清镁离子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HbA1c)等其它生化指标,研究以上指标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血清镁离子浓度和血清总胆红素能否作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使用佳能CR-DGi免散瞳型眼底照相机对患者眼底进行检查并记录眼底的病变情况,依2002年国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进行诊断。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将患者分成无视网膜病变组(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NPDR)与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proliferativediabetic retinopathy,PDR)。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常规指标,以及血清镁离子浓度和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 NPDR组和PDR组同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的基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BMI、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受这些指标的影响;(2)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组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PDR组的病程、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PDR和DR患者中均高于非视网膜性病变糖尿病患者NDR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组和PDR组的血清镁离子水平和总胆红素含量显著低于ND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导致糖网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因变量,年龄、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血清镁离子、总胆红素(TB)水平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收缩压是糖尿病性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而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以及血清镁离子水平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保护性因素。研究意义:对血清镁离子水平、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发挥的作用,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