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液界面(Liquid/liquid interface)被认为是最简单的模拟生物膜的模型。这种非互溶界面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密切关注,其中离子在该界面上的转移是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领域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它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环境分析及药物的释放和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而完善合理的界面过程动力学理论结合现代电化学分析技术手段,所得到的实验成果和应用已体现了这一研究领域快速的发展。这对于认识、理解、掌握许多重要生理过程,揭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探究活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消除其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由于生命体中需要的物质大多是有机物,有机物大部分都是有手性的,所以手性的分离和检测就显得格外重要。药物释放和生命过程中手性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在工业上一般使用手性色谱的方法对手性离子进行分离和检测。因此,我们应该寻找更简单的方法来促进这方面的研究。这几年来有相关文献报道了利用液/液界面来研究手性离子的转移,掌握了手性离子转移的机理有利于检测手性离子以及深入了解生命现象。另外,陆地水中溶解态砷的含量通常在10ng/mL以下,常以砷(Ⅲ)、砷(Ⅴ)两种价态形式存在,其化合物均有毒性,但三价化合物比五价化合物毒性强,多以砷酸盐状态存在。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对其不管是定量分析还是机理研究都对环境分析和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论文采用三相电极结合傅里叶方波伏安法,研究了手性丙氨酸离子和亚砷酸盐离子在液/液界面的转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结合三相电极法和傅里叶大振幅方波伏安法两种实验手段,探究了手性离子丙氨酸在手性试剂/水界面转移的过程和机理。实验中比较了不同的形成三相界面的实验装置在研究离子转移过程中的利弊,与传统的方波伏安法相比,傅里叶大振幅方波伏安法能快速的测出转移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是模拟生物膜研究离子转移有力的手段。2.采用循环伏安法和EPPG三相电极法的原理首次研究了亚砷(Ⅲ)酸盐离子在水相/硝基苯相界面上的转移反应,并测定了亚砷(Ⅲ)酸盐离子转移的热力学;同时还分别利用SWV和FT-SWV结合“准可逆最大”现象对亚砷(Ⅲ)酸盐离子在水相/硝基苯相界面上的转移动力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的实验结果一致。3.采用三相电极液/液界面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砷(Ⅴ)酸盐离子转移的电化学行为并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开路富集时间为10分钟,在pH=8.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扫描速度为100mV/s时,AsO43-的峰电位在-0.1V,AsO43-的还原峰电流值(Ip)与其浓度在2.5×10-65.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