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酸钙类流体的制备及其在PVC加工中的应用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关于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纳米粒子类流体以及纳米碳酸钙/聚合物复合材料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硅烷偶合反应将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季铵氯化物(DC5700)接枝到纳米碳酸钙的表面,形成纳米碳酸钙有机离子盐;然后凭借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NPES)和DC5700之间的离子交换反应将NPES接枝到纳米碳酸钙的表面,得到了在无溶剂条件下具有类液体行为的纳米碳酸钙类流体;最后将制备的纳米碳酸钙类流体添加到聚氯乙烯(PVC)树脂中,并讨论了纳米碳酸钙类流体的含量与PVC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1.将DC5700接枝到纳米碳酸钙的表面,形成纳米碳酸钙有机离子盐。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aman)测试证明了它们之间的硅烷偶合化学接技反应。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中可以看出,有机离子盐中的纳米碳酸钙粒子为立方体,粒径为40nm左右。 2.纳米碳酸钙有机离子盐进一步与NPES发生反应得到目标产物纳米碳酸钙类流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FTIR、Raman、透射电镜(TEM)、热失重(TGA)等测试技术对纳米碳酸钙类流体进行了分析表征。FTIR和Raman测试证实了DC5700和NPES之间的离子交换反应,并获得具有一定热稳定性的新型纳米碳酸钙类流体,它在无溶剂条件下具有可流动性行为。TEM揭示了类流体中有机长链DC5700和NPES的双离子层结构,厚度约为6.5nm。纳米碳酸钙类流体的电导率为10—6~10—4S/cm,可以作为半导体来使用,并且在抗静电材料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3.将纳米碳酸钙类流体与PVC树脂在转矩流变仪中熔融共混,制备了纳米碳酸钙类流体/PVC复合材料。研究结果发现纳米碳酸钙类流体不仅可以显著提高PVC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而且可以改善PVC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当加入5wt%的纳米碳酸钙类流体后,PVC复合材料的最大扭矩从13.6N·m降到了9.8N·m,同时其平衡扭矩则从7.8N·m降至6.9N·m;加入1wt%的纳米碳酸钙类流体后,PV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从32.45MPa增大到最大值33.80MPa,而且其冲击强度也达到了最大值38.50kJ/㎡。说明纳米碳酸钙类流体对PVC复合材料具有增塑增强增韧的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可知,纳米碳酸钙类流体与PVC树脂基体界面相容性比较好,并均匀分散在PVC树脂基体中。
其他文献
国内外学者曾对亚硝化反应和SHARON工艺进行过大量的实验、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和试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
先进技术的发展,对先进材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先进材料的研制又促进了先进技术的发展。结构陶瓷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耐冲刷、耐磨损、超硬度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是许多
人工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与影响已引起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内外对钠米材料在环境中的迁
期刊
针对支撑液膜(SLM)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的缺点,本课题将凝胶技术与支撑液膜技术相结合,通过表面涂覆的方式在亲水性PVDF超滤膜外表面制备了一层疏水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正硅酸乙酯-磷酸二异辛脂(PDMS-TEOS-D2EHPA)萃取凝胶薄层,从而构建出萃取凝胶膜(EGM)。研究中以Ni(Ⅱ)为目标溶质,首先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式对萃取凝胶层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继而通过EGM同步萃取
学位
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多年生植物,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资源。在其生长发育的周期中与土壤微生物尤其是根际土壤微生物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构建16S r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