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泉煤矿所开采煤层为易自燃煤层,在开采过程中,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常出现CO浓度偏高现象,且在割煤过程中,工作面及回风流CO浓度较平常升高。对枣泉煤矿110205、130201两个工作面的CO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查阅大量文献,认为工作面CO可能来源为煤层吸附、煤体破碎、工作面煤壁氧化及采空区CO运移四类。本文着重对前人很少涉及的前三类来源进行研究。对枣泉及其他不同煤矿的煤样进行CO吸附实验,并计算吸附热,发现枣泉煤样相对于其它煤样有着较大的CO吸附热。在一个新揭露的工作面进行了煤层钻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O浓度随钻孔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较深钻孔中CO浓度随观测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经分析认为该工作面煤层中存在少量CO气体,其来源是煤壁氧化后向煤层内部运移。使用红外摄影仪对110205工作面温度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工作面最高温度为采煤机截齿与煤壁摩擦产生的高温61.5℃,基于工作面温度场分布,对该工作面煤样进行程序升温实验,得出了标准氧浓度条件下,不同温度时的CO产生率拟合公式,并初步估算了工作面煤壁CO产生速率,认为在正常通风条件下,该原因不足以对工作面CO浓度分布造成影响。对枣泉煤矿2#煤层进行取样,设计并进行了煤样破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煤体破碎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浓度的CO气体,并认为采煤机割煤过程会释放一定量的CO气体,可能会对工作面CO浓度造成影响。最后运用ANSYS 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110205工作面CO来源及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煤机割煤过程中,采煤机附近、工作面、回风流中CO浓度均有上升,但对上隅角CO浓度影响不大。与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认为研究结果准确可信,论文可为煤自燃指标性气体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