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张申府先生算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曾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一生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徘徊。张申府是众多投身于救国运动的学者中的一员,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徘徊于学术与政治间的学人,在1915—1925的十年间,张申府从最初的北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学者,到结识陈独秀、李大钊后积极投身于中国政治舞台,再到1925年中共“四大”上因意见不合而退党,回归学术。在这十年中,作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张申府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办《每周评论》杂志,是《新青年》杂志的编委和经常撰稿人,是罗素哲学研究专家,等等;作为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张申府与李大钊、陈独秀两位党的创始人关系密切,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是周恩来、朱德等著名人士的入党介绍人,是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的重要领导人,等等。但是,张申府身上始终带有一种文人气质。严格地说,他是以学者身份参与政治的。他有哲学智慧,但是没有政治智慧。张申府作为一名具有双重身份的学者政治家,始终没有学会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妥协和折中的技巧,一直像对待学术那样对待政治,这最终使张申府在理想与现实、学术与政治之间痛苦徘徊和冲突着,从而最终葬送了他的政治生命。张申府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但他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政治上均未能有特别重大的成就。张申府坎坷的人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艰难命运。通过梳理张申府徘徊于学术与政治间的独特经历,分析张申府无法成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原因,这对于张申府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张申府的知识人角色,阐释张申府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学术经历和学术贡献;第二部分讲述张申府的政治人角色,阐释张申府的革命活动和政治贡献;第三部分重现张申府双重角色的冲突,分析张申府突然退党的原因;第四部分探讨张申府徘徊经历的当代启示。本文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对张申府学术与政治间徘徊的独特经历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力图找出张申府学术与政治冲突的内在性格原因,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以张申府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理解,并挖掘张申府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当下知识分子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