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以皖南胡村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g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发展脚步加快。与农民生活改善相伴随的是大量传统民居的消失。而这些旧式的传统民居是长期以来在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相协调下形成的,是适宜于当地的一种民间居住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那么,农村居民为何要拆除这种与地域相适应的,且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呢?究竟是什么促使农村居民选择拆旧建新?其拆除传统民居行为蕴含着怎样的特质与逻辑?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局限于民俗学和建筑学,基于社会学视角,从个体行为出发对此现象的研究极为缺乏。   本研究选取安徽省绩溪县胡村作为研究地点,以该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访谈全面了解当地民居的特征以及现有民居的构成,分析农村居民出于何种原因拆除传统民居,并立足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分析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的行为逻辑。研究表明:孕育于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的传统建筑有其乡土适应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民居建筑风格也发生着改变。传统民居逐渐消失,民居建筑的现代性成分日益增加。胡村现有民居构成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建的民居为主。胡村传统民居拆除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彻底拆除改建新房;部分拆除与新房连用;拆除以“外卖”。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的行为与社会转型中农民的现代性和理性的增强密切相关。拆除传统民居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从经济层面看,城乡关系由区隔到相通,使得城乡各种物质、文化交流频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物资日益丰富,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为拆除传统民居提供了物质条件;传统民居“外卖”的高额利润诱使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从文化层面看,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现代性转变、家庭权威向下的转移、面子文化的驱动以及乡土情结的消解使得农村居民不愿居住传统民居而是选择将其拆除。从社会层面看,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婚姻习俗的变迁都促使农村居民纷纷拆除传统民居。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改造是一项不可避免的课题,这是一项庞杂而又巨大的工程。在城市改造过程中
在农村医疗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本文运用社会资本和医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X镇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特点及其
每月全球热图精选,出身名门,拿过大奖,让眼睛带你上天入地,超越时空。  B
目的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器械清洗管理,探讨标准化、规范化清洗方法,提高手术器械清洗质量,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0月共进行各类机器人手术509例,术后对
2010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重要场合先后三次提到了人民的尊严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民尊严的生活是党和政府在今后重点实现的目标之一。而煤矿企业工
流动人口是农村融入城市的中坚者,是现代化的推动者,其人口再生产问题是对当前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峻挑战。因此,关注流动人口的生育问题是稳定低生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