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级别分型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_ke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在我科原有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基础上,着重探讨不同斑块造影增强级别分型与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以及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对脑梗死风险患者的预测评估价值。   方法:   本研究入选患者176例,其中脑梗死(CI)患者81例,非脑梗死(NCI)患者95例,CI组入选标准:临床经各项检查排除脑部出血性病变,排除心源性、低血压性脑梗死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NCI组为常规超声检查甲状腺或颈动脉时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临床均排除脑部出血性病变,排除心源性、低血压性脑梗死和糖尿病等相关病变。所有入选患者颈部超声检查至少有一个软斑块厚度≥2.5mm。采用Acuson 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配备对比脉冲序列(CPS)超声造影软件,选择15L8W线阵探头,频率8~14MHz。所有患者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师先给予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量颈动脉最大厚度软斑(目标斑块)厚度,截面积狭窄率,然后对目标斑块行选择性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震荡混匀后抽出2.4ml(浓度5mg/ml,SF6有效成分计12mg/人)经肘部浅静脉团注,分别在颈动脉长轴切面、短轴切面观察目标斑块显像,存储图像然后进行回放分析,记录颈动脉及斑块的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斑块的基础强度(BI)和峰值强度(PI);计算到达时间差(DAT,DAT=AT斑块-AT颈动脉)、达峰时间差(DTTP,DTTP=TTP斑块-TTP颈动脉)及斑块的增强强度(EI,EI=PI-BI)。将适配度(GOF)>0.7定为入选标准。然后将CI组和NCI组间数据进行比较。最后依据颈动脉粥样斑块造影增强特点进行级别分型,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回顾性分析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级别分型与脑梗死的关系。   结果:   CI组和NCI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I组和NCI组问颈动脉斑块厚度,截面积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颈动脉斑块造影的AT,TTP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I组DAT,DTTP短于NCI组(P<0.05),而EI明显高于NCI组(P<0.001)。   造影显示斑块呈Ⅰ型增强:脑梗死组7例,非梗死组26例;Ⅱ型:脑梗死组14例,非梗死组37例;Ⅲ型:脑梗死组26例,非梗死组17例;Ⅳ型脑梗死组34例,非梗死组15例。Ⅰ-Ⅳ型增强级别分型中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21.2%(7/33),7.5%(14/51),60.5%(26/43),69.4%(34/49)。Ⅲ-Ⅳ型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型和Ⅱ型(P=0.001,P=0.001),但该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通过对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斑块造影级别分型大于Ⅱ型为标准,其评价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1%和66.3%。   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及其分布情况,颈动脉斑块增强级别分型在脑梗死组高于非脑梗死组,故颈动脉斑块造影的增强级别分型可能是预测脑梗死的有效指标之一。同时,超声造影具有检查方便、重复性好及无创性等特征,是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