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对比剂浓度、注药速率以及不同扫描延迟时间对肾动脉及其分支CT血管成像(CTA)的图像质量影响。不同后处理技术组合在CT肾动脉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441例于我院行肾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资料:其中252例按对比剂浓度和注药速率随机分为(I~IV)4个大组(每组63例),I组:注射速率5.0ml/s,对比剂浓度370mg I/ml(碘普罗胺);II组:注射速率4.0ml/s,对比剂浓度370mg I/ml(碘普罗胺);III组:注射速率5.0ml/s,对比剂浓度为300mg I/ml(碘海醇300);IV组:注射速率4.0ml/s,对比剂浓度为300mg I/ml(碘海醇300)。数据传至EBW4.0.2.145工作站并进行图像重建。另189例按扫描延迟时间随机分为(A、B、C)3个大组(每组63例),A组:常规扫描后延迟20s进行扫描;B组:常规扫描后延迟25s进行扫描;C组:常规扫描后延迟30s进行扫描。数据传至EBW4.0.2.145工作站并进行图像重建。2.后处理技术:在对比剂浓度和注药速率组选取优势组(I组:注射速率5.0ml/s,对比剂浓度370mg I/ml(碘普罗胺))6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横断位图像重建为0.625mm薄层图像传入EBW4.52工作站,将所有病例进行后处理技术分组:①组:MPR+MIP;②组:VR+MIP;③组:CPR+MIP。观察三组肾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在对比剂浓度370mg I/ml时:对比剂注射速率5.0ml/s组肾动脉及各级分支显示级别明显高于注药流率4.0 ml/s组,CT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0.177)分和(4.634±0.15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比剂浓度300mg I/ml时:对比剂注射速率5.0ml/s组肾动脉及各级分支显示级别明显高于注药流率4.0 ml/s组,CT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31±0.189)分和(3.373±0.16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比剂注射速率5.0ml/s时:注射对比剂浓度370mg I/ml(碘普罗胺)肾动脉及各级分支显示级别明显高于对比剂浓度300mg I/ml(碘海醇300),CT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0.177)分和(4.531±0.189)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比剂注射速率4.0ml/s时:注射对比剂浓度370mg I/ml(碘普罗胺)肾动脉及各级分支显示级别明显高于对比剂浓度300mg I/ml(碘海醇300),CT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34±0.158)分和(3.373±0.16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延迟时间不同情况下进行扫描时,A组(常规扫描后延迟20s进行扫描时)肾动脉及各级分支显示明显高于B组(常规扫描后延迟25s进行扫描)及C组(常规扫描后延迟30s进行扫描时)两组(P<0.05)。CT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A组(20s):(4.740±0.123)分、B组(25s):(4.065±0.119)分、C组(30s):(4.072±0.076)分,A组(20s)优于B组(25s)和C组(30s)(P<0.05)。后处理技术:①组(MPR+MIP):主肾动脉及I、II级肾动脉分支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III级分支为95.2%,IV级分支为89.6%,V级分支为75.3%,VI级分支为38.0%。②组(VR+MIP):主肾动脉及I、II级肾动脉分支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III级分支为93.6%,IV级分支为87.3%,V级分支为73.8%,VI级分支为35.7%,③组(CPR+MIP):主肾动脉及I、II级肾动脉分支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III级分支为92.0%,IV级分支为85.7%,V级分支为71.4%,VI级分支为31.7%。肾动脉及各分支血管显影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三组的主肾动脉及I、II级肾动脉分支显示效果相同,MPR+MIP组肾动脉III、IV、V、VI级分支显示效果优于VR+MIP组和CPR+MIP组。结论不同对比剂注药速率、浓度及扫描延迟时间均对肾动脉CTA图像质量有影响。采用较高对比剂浓度370mg I/ml(碘普罗胺)和较快注药速率(5ml/s)结合最佳扫描延迟时间(20s)能获得优质的肾动脉及各级分支CTA图像。256层螺旋CT应用MPR+MIP组合后处理技术能使肾动脉及其分支走行等解剖结构得到良好的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