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常用粗饲料科学搭配的组合效应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1275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应用体外批次培养法研究单一粗饲料与相同精料、象草和不同粗饲料组合后与相同精料间的组合效应;利用GI和价格研究不同粗饲料搭配的组合效应;运用组合效应综合指数(MFAEI)在最佳粗饲料配方的基础上研究精料配方的组合;以动物的生产性能以及消化试验为检测手段进行比较研究优化配方设计的有效性。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精料与单种粗饲料搭配后(3:7)均发生了明显的正组合效应,甘蔗梢、玉米秸秆、稻草、象草、菠萝皮、木薯渣分别与精料搭配的组合效应综合指数(MFAEI)分别为1.185、1.072、1.040、0.926、0.741、0.687,可见甘蔗梢+精料的组合效应最大,木薯渣+精料的组合效应最小。在象草和不同粗饲料搭配与相同精料间的组合后(7:3)同样产生明显的正组合效应。当玉米秸秆、菠萝皮、木薯渣、甘蔗梢、稻草分别以50%的比例替代象草时,与100%的象草比较都发生了正组合效应。MFAEI依大小次序排列为象草/木薯渣(0.636)、象草/菠萝皮(0.559)、象草/甘蔗梢(0.196)、象草/稻草(0.114)、象草/玉米秸秆(0.097)。当玉米秸秆、菠萝皮、木薯渣、甘蔗梢、稻草分别以50%的比例替代象草时,分别与100%的玉米秸秆、菠萝皮、木薯渣、甘蔗梢、稻草比较都发生了正组合效应。MFAEI依大小次序排列为象草/玉米秸秆(0.575)、象草/稻草(0.448)、象草/甘蔗梢(0.287)、象草/木薯渣(0.213)、象草/菠萝皮(0.135)。   利用GI最大化和价格最低进行混合粗饲料配方优化,初筛出的四个优化日粮配方:象草∶甘蔗梢∶木薯渣(40∶30∶30)、象草∶稻草∶甘蔗梢(40∶30∶30)、象草∶玉米秸秆∶甘蔗梢(40∶30∶30)、象草∶甘蔗梢∶菠萝皮(40∶40∶20)。将初次筛选出的粗饲料配方进行体外培养6、12、24h,以确定各个粗饲料配方各项体外指标。最后根据GI、成本以及几项体外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从中筛选出一个优化的的粗饲料配方为象草∶甘蔗梢∶木薯渣(40∶30∶30)。   在混合粗饲料优化配方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和筛选与该粗饲料组合最佳搭配的精料配方。在固定SC/NSC比例为1.65的基础上调整精料组成比例,使其UDP/RDP为0.55、0.67、0.80、0.92。通过优化粗饲料配方与不同精料搭配形成的四个不同日粮体外发酵结果的综合组合效应值比较,得出综合组合效应值最大的一组为配方二(UDP/RDP为0.67),MFAEI为0.906,所以配方二为最佳精料配方。   选用12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20月龄左右的后备母水牛。随机分成2组,每组6头,分别饲喂所选优化粗、精组合及象草搭配该种精料(F∶C,7∶3)。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混合粗料组的日干物质采食量和CP表观消化率优于象草组,而象草组中DM、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又都优于优化混合粗料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优化混合粗料组的体增重和饲料报酬显著高于象草组(P<0.05)。优化混合粗饲料组的饲养成本的成本要优于象草组,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降低了0.3元。
其他文献
近地空间环境具有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弱地球磁场等特点。这些特殊的条件对进入其中的生物材料具有特殊的复合诱变作用。本研究以适合天水地区种植的4个高产紫花苜蓿品种优质种子为对象,通过返回式育种卫星“神舟3号”搭载,返地后对其田间农艺性状、叶片显微结构、低温胁迫下低温适应性、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差异性等进行测定分析。探讨空间搭载对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诱变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空间搭载影响4个紫花苜蓿品种
继中国的奥运健儿在巴塞罗那奋力拚搏之后,8月1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澳赛特B”这一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通信卫星。“澳星”发射成功了!“澳星”发射的电视现场直播也成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联合白细胞计数检测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随机抽取152例进
目的:探究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护理方法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0例泌患者作为实验
目的:研究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感染和患者满意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来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细节护理方法,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
目的:观察支原体和衣原体性宫颈炎利用阿奇霉素联合干扰素栓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支原体和衣原体性宫颈炎患者中,随机抽选90例进行分组研究,即甲组、乙组,每组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