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瘢痕疙瘩(keloid,KD)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的胶原合成代谢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局部组织过度胶原纤维化的结果,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在临床上其又被称为蟹足肿或巨痕症[1]。其易发于前胸、后背、肩部、下颌、耳部及会阴部,具有生长迅速、浸润正常组织的特性,伴瘙痒甚至疼痛,部分疙瘩表面可有破溃[2]。瘢痕疙瘩具有无自限性和极易复发的特性,不仅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的不适,也因其易发生于暴露部位,影响患者的形态美,给患者带来的极大的心理负担[3]。瘢痕疙瘩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大面积的瘢痕疙瘩。作为皮肤纤维化疾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瘢痕疙瘩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DE Mesquita CJ教授曾提出假想利用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进行治疗[4]。还有研究者发现,普萘洛尔作为常用的β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胶原蛋白的形成,具有抗纤维化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竞争性抑制TGF-β1受体,从而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减少胶原的分泌,达到抗纤维化的效果[5]。同时普萘洛尔在治疗血管瘤的侵袭性生长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其部分机理是抑制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血管瘤的侵袭性生长[6-7]。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关于普萘洛尔(Propranolol,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of keloid,KF)的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1.对普萘洛尔作用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明确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机制。2.为临床应用普萘洛尔治疗瘢痕疙瘩提供前期的研究基础。方法1.取经病理结果证实的人瘢痕疙瘩组织,应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获得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贴壁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结构。2.取传代培养第三代,生长状况良好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73、CD90和CD105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情况,确定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3.取传代培养第三代,生长状况良好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50ng/L普萘洛尔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和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后,应用CCK-8检测其生长特点,确定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能力的抑制作用。4.取传代培养第三代,生长状况良好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50ng/L普萘洛尔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和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培养48h后,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 RT-PCR技术)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基因的进行检测,确定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Ⅰ/Ⅲ型胶原基因的抑制作用。5.取传代培养第三代,生长状况良好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50ng/L普萘洛尔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培养48h后,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的进行检测,确定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Ⅰ/Ⅲ型胶原分泌能力的抑制作用。结果1.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观察其形态,细胞呈长梭形为主,排列规则,呈平行状、放射状、旋涡状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成纤维细胞的表面标记物进行鉴定,再次确定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2.利用CCK-8检测经50ng/L普萘洛尔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及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能力,实验组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生长能力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Ⅰ型胶原基因和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组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基因和Ⅲ型胶原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基因表达能力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实验组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分泌能力受到抑制,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基因表达能力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普萘洛尔具有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形成的作用;2.普萘洛尔为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可能提出了一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