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大潮下,中国典籍已成为中西文化广泛交流中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典籍英译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中国译学而言,美学对翻译有着特殊的意义。翻译美学以语言审美为基线,奉循“翻译为体,美学为用”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翻译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本特征,以及翻译中审美表现的运作机制,在文化沟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奠基性文本。千年以来,以其无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及精深博大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的专家学者不断探索及领悟其哲学真谛,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老学瑰景。《道德经》具有颇高的哲学价值,且蕴含丰富的美质。其语言具有音韵和谐、简洁凝练、庄严肃穆、意蕴幽深等美学特色。目前学界对《道德经》的英译研究多专注于主观评论、翻译技巧、译者主体、文化内涵等层面。本文拟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为依据,以辜正坤和亚瑟·韦利中外两大译家的《道德经》英译本,以及由陈鼓应主编的《老子今注今译》为语料,开展系统性的研究。1)挖掘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道德经》的两个英译本在语言结构和超文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所表现出的原文的美质;2)对比分析辜正坤和亚瑟·韦利在英译《道德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与差异;3)探讨动态模仿和审美移情作为审美表现的两种重要手段在《道德经》英译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表明:1)《道德经》的英译中蕴含语言结构如语音、词汇等层面的美质,及超文本如情感、意象和意境等层面的美质;2)在《道德经》的英译过程中,辜正坤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审美意识,其译文更为有效地传递了《道德经》原文中的美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译者各赋其独特的审美意识:辜正坤很大程度上追求原语与译语之间的折中美,亚瑟·韦利则更多地表现出其本民族语言的理性美。然而两者的审美意识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内在共性;3)动态模仿是语言结构层面审美表现中典型的手段,审美移情则是超文本层面审美表现中不可或缺的手法,但必须基于微观层面的动态模仿。该研究论证了翻译美学理论在典籍英译领域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为该领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