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涂抹、固定、共沉积三种方法构建了单壁碳纳米管(SWNT)-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纳米微结构复合电极,并将地塞米松磷酸盐(Dsp)掺杂到复合电极中,采用电刺激法对药物释放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制备了高比表面积、高电导性、良好生物相容性、具有机械模量梯度的探针,有望在医学中实现定位、定量、实时及在体治疗。首先采用混酸法对SWNTs进行处理,得到微米级别、分散性良好的单根SWNT。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不同浓度掺杂剂、不同含量的SWNTs对复合电极的电通量、电子扩散行为、电化学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接触角对复合电极表面的测定结果表明,修饰的SWNTs和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增强了电极的亲水性;XPS分析表明巯乙胺已成功接枝到裸金电极表面;同时拉曼、电化学表征证实了SWNT在金电极上的固定;最后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电极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涂抹法得到的修饰电极表面结构疏松、空隙大,固定法得到的表面层叠结构明显,表面积较大,而共沉积法可获得结构较均匀的表面,呈现菜花状,单个菜花直径小,在百纳米级别。在药物释放的研究中,地塞米松磷酸盐先被掺杂到复合电极(PEDOT PEDOT-SWNTs共沉积电极)中,然后再运用CV电刺激法对其进行可控释放。红外光谱证明Dsp成功掺杂到电极聚合物中。采用紫外(UV)吸光度法对电极的药物释放性能进行了测定,两类复合电极每5次电刺激CV循环释放量均在1.62mg/cm2之上,30次后总释放量在10.27mg/cm2以上,纯化后SWNTs的吸附作用使得释放量有所提高。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表征发现经多次CV扫描后,电极表面PEDOT量减少,这与PEDOT在高电位下的不稳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