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型住区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末,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国内向苏联学习城市发展的经验,开始发展居住小区模式住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开始兴起,以居住小区为主导的住区规划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居住小区模式发展至今已将近60个年头,居住小区一直是住区规划的主导模式,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经济水平在不断上升,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小区模式的住区规划在规划与建设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当前城市现状情况下,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了“街区制”的建设要求,而街区型住区是符合“街区制”要求的一种住区模式,因此本文将街区型住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探析街区型住区在城市中的适应情况以及街区型住区的设计策略,希望能为街区型住区在今后的规划与建设实践中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策略和意见。  本文首先从国内住区规划建设的背景出发,论述了建设街区型住区的必要性,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解释街区型住区的涵义。然后对住区规划组织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将街区型住区模式与小区型住区模式对比,分析出街区型住区模式的基本特征。之后按照城市“蛋黄——蛋白——蛋壳”的理论,在城市各区域分别选择符合基本特征的样本住区,从住区与城市的交通关系、住区空间与人的行为关系和居民对住区居住环境的心理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然后结合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从住区与城市的交通关系,住区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区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分析街区型住区的适应性,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已建成的街区型住区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最后针对当前国内已建成的街区型住区所存在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层面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出设计策略,并以观音桥九街住区作为对象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此外,针对国内街区型住区在实际规划与建设中会面临到的宏观层面的建设阻力,通过文献研究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管理等方面提出降低建设阻力的宏观对策。
其他文献
住区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对既有住区持续采用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方式进行更新,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必须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像北京“798”这样的成功案例。2012年于杭州举行的
传统民居根植于农业文明,是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的居住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
L·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将城市定义为“人们记忆的场所”,“集体记忆”是赋予城市物质形态历史内涵、形成城市场所精神的关键要素。然而当城市的记忆内核消亡,只留下包裹
城镇绿地作为城镇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理论角度、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达性理论、哈夫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Center,简称HSCTC),是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要医用空间,要求具有高洁净度净化的空间。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又
20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家对科技产业愈加重视,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极大发展。重庆高校新校区往郊区迁移,学生生活需求的变化,重庆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在这样一个背
目前我国进入了快速城镇化时期,国家出台了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小城镇发展。因此小城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而居住空间则是小城镇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竞争的日益激烈,快速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为追逐经济利益时代最为高效的方式,与此同时,很多问题也开始慢慢浮现,设计缺乏内涵、山寨现象严重、建造质量粗糙等,严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建造越来越广泛,随着居住区的不断发展,居住区的绿化生活环境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居住区的绿地形式存在着形式过于简单、功能较为缺乏、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