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jixi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国内外,政府举债往往是受到政府支出所驱动的。政府举债既可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能仅仅是为了填补政府日常运行所需的资金。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命题也存在已久,争论不止,但政府举债是否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及债务规模在哪些区间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等命题却一直没有定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冰岛主权债务问题逐渐显现,随后中东爆发债务危机。但真正的危机却是在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之后,于2009年10月爆发:希腊政府公布称,其当年财政赤字率远超欧盟限定的3%上限,达到了12%。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纷纷迅速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并在次年逐渐向“欧洲五国”蔓延。2014年7月阿根廷发生13年以来的第二次债务违约。每一次债务危机事件的爆发都占据了各大国际新闻媒体的头条,并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广泛的讨论。  近几年地方政府债务的高速增长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政府债务风险、债务置换、债务管理以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等问题等相关问题,并且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2016年全国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部分。2014年8月31日,《预算法》修正案获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行。新预算法的一个重大修改即为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使得地方举债具有了真正的法律依据。  首先,本文对国外与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针对国外文献,本文将其研究结果归纳为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的讨论、政府债务阈值的检验及争论、研究方法几个研究方向。而针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及债务规模的估计、形成和膨胀的原因等方面,以及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考虑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采用地方政府投资等代理变量、运用动态博弈等模型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国内相关研究中的不足。  随后,本文通过梳理从亚当?斯密开始的国外学者关于政府债务的“有害论”、“有益论”及“无用论”,分别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站在短期的角度,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会对区域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直接或通过乘数效应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站在长期中来看,地方政府举债务的持续扩张会改变区域资本存量、产业经济结构以及整体技术水平,进而对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影响。  其次,通过仔细阅读两次全国性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公告,本文对2010年至2012年底、2012年底至2013年6月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各省市公布的审计结果报告,分别从债务类型、政府层级、举债主体、资金来源和投向等5个角度对全国30个省市2013年6月底的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在实证部分,本文先是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将2011年至2015年30个省市的总负债率从低到高排列,将150个样本平均分成了三组并计算每组对应的增长率均值和中值,发现无论是四年累计还是三年累积增长率,随着负债率的增加,其均值和中值都表现出先增大再减小的过程,即呈现出倒U型的趋势。随后,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地方政府的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非线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呈现出库兹涅茨倒U型的关系,表明在总负债率较低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对区域经济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负债率超过一定区间并处于高位时,政府债务的扩张将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长期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否存在还有待观察。  最后,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当地方政府债务积累超过一定水平时,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新预算法下,地方政府也将不得再依赖于原有的融资平台变相举债等非法融资方式。为此,本文最后一部分基于完善信息披露——构建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逻辑线条对地方政府如何规范举债方式、资金投向,把控政府债务规模等指标、防范乃至化解债务风险等重难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简要地介绍了研究居民消费倾向的现实意义、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概述了西主要的消费经济理论:绝对收入假说、相以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
该文从行业转移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大规模的行业转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是对中国和世界
文章采用了历史的辨证的分析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计了经济与金融的联系,得出金融与经济协调的过程中,一方面,金融内部协调与否将决定金融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金融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