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髓颗粒剂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k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fractory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RITP)是指既往确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例,经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脾脏切除术无效,并需要采用其它综合治疗措施来维持血小板数量在安全范围的血液系统难治病。约三分之一ITP患者为RITP。目前,RITP还没有公认较好的治疗方案,诸多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可取得一定疗效,但疗效维持时间短,停药后易复发,毒副作用大,或价格昂贵,限制了临床应用。RITP属于中医"血证"等范畴。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约70%的RITP患者具备“气阴两虚、血瘀内阻”证候,故确立“益气养阴活血法”为基本治疗原则,并以"益髓颗粒剂"为治疗药物,进行小样本病例观察,与长春新碱对照,初步总结了临床疗效。根据临床研究方案,自2001年3月~2003年3月,对符合RITP诊断与中医证候标准的37例患者按5:1分配原则,随机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可供统计的有效病例30例,对照组6例。研究结果表明:①按RITP临床疗效标准,治疗组显效2例,占6.67%;良效12例,占40.00%;进步15例,占50.00%;无效1例,占3.33%;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46.67%与96.67%。对照组显效1例,占16.67%;良效1例,占16.67%;进步2例,占33.33%;无效2例,占33.33%;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与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疗程结束后临床主症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神疲懒言、头晕乏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血瘀主症单项症状评分改善差值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后2周、4周、8周、12周及对照组疗后2周、4周、8周与自身疗前出血症状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从疗后第1周开始血小板计数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小板计数比较,第2、3、4、6周,对照组血小板计数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12周时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组疗后骨髓颗粒型、裸核巨核细胞数减少,产板型巨核细胞数增多,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01。⑤治疗组疗程结束后,抗血小板抗体、血凝指标的PT与INR、总补体活性、IgG以及T细胞亚群的CD4+与Th/Ts数值较疗前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治疗组女性、病程≤36个月、年龄≤55岁以及中度以上病情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年龄≤45岁者临床疗效好于年龄>55岁者。⑦益髓颗粒剂临床应用仅6.67%患者出现胃脘不适等不良反应,不影响治疗。我们认为,益髓颗粒剂作用机制与调控患者机体免疫,促进巨核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维持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影响造血调控因子,促进造血细胞增殖、诱导巨核细胞分化以及增加血小板功能,改善凝血机制有关。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自己的探索,构建以情境创设为契机、以问题为纽带、以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即“情境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在各大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兴建与发展,车辆作为乘客运输的载体,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系统动力学知识体系特点和专业学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大好机遇。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抓住难得的发展
目的:探讨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体外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法确定SW对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的作用浓度;通过流武细胞术及凋亡相关调控基因p53,c-m
蓝蓝:野花里的天堂蓝蓝的随笔<另一种生活>(<诗选刊>2002年第10期)告诉我们,她15岁到18岁之间阅读了<金蔷薇>、<安徒生童话>等书籍,"这些作品渐渐给予和训练了我看待事物的新
关于《诗刊》的创刊,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臧克家的争取,有人回忆是徐迟的积极倡议;有人记录《诗刊》创刊之初给毛主席写的约稿信是徐迟按冯至的建议写的,最后由吕剑用毛笔抄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