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轨时期的中国,由于新旧体制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经济、社会问题。这其中,信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其信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当前,我国企业失信、违约现象比较普遍,企业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对企业信用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对策探索共用、规范分析与实证考察并重的方法,研究企业信用缺失及治理问题。首先,界定企业信用的内涵和外延,阐述它的功能与性质。接着,剖析企业信用现状,揭示企业信用缺失的种种表现,指出其危害性。进而,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探究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和根源。最后,联系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实际,阐明造成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因素,并努力探寻解决企业信用问题的对策思路。 本文认为,企业信用指企业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尽管它涉及某些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的内容,但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企业信用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宏观上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规模;微观上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增强企业引资、融资能力,它是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自身文化的基础条件。但是,当前不少企业却无视信用的重要功能,出现大量失信行为,不仅给社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且扰乱市场秩序、破坏投资环境,阻碍了市场化的进程。对此,将问题完全归咎于不讲道德,仅从伦理学角度揭示原因,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力图拓宽视野,在联系道德因素的同时,主要以经济学的理性视角去探究企业失信的根源。通过对企业信用的经济学分析阐明,企业的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与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博弈的过程,而企业决策者作为理性经济人,选择守信或失信行为的根本依据,是何者能够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博弈非重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失信收益往往大于失信成本,致使选择失信行为,成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策略。产生这一结果的根源,不是道德滑波,也不在于中国文化的特质,更不是市场经济经济固有的弊病,而是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计划经济的旧制度日渐消亡,但市场经济的新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在新旧制度的交汇处,出现了制度的模糊地带。在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下,必然会引起企业各种机会主义行为。于是,产权边界不清、执法不力、信用管理不善、征信环节薄弱、政府行为失范以及落后的信用观念等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欠缺,成了企业信用建设的障碍。因此,治理企业信用缺失的关键,在于这一系列制度的完善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