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蒿对渗透胁迫的响应及其过程中膜脂构成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存、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研究荒漠植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及其抗旱机制,对荒漠植物的保护、利用及荒漠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荒漠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材料,用0、5%、10%、15%、20%、25%、3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渗透胁迫对白沙蒿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渗透胁迫程度加重,白沙蒿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低于20%PEG处理,白沙蒿能够通过气孔关闭抵御胁迫;随胁迫进一步增强,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非气孔限制。(2)渗透胁迫下,白沙蒿叶片膜脂脂肪酸组分未发生改变,但组分含量随胁迫程度增加而改变: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膜脂趋向饱和化。轻度胁迫下,饱和化趋向有利于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减弱因膜脂过氧化所引起的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重度胁迫下,膜脂饱和化导致膜功能损伤。(3)渗透胁迫下,亚油酸含量随胁迫程度增大明显增加,发挥维持膜脂不饱和度的重要作用。中、轻度胁迫诱导白沙蒿△12-脂肪酸脱氢酶(AsFAD2)基因表达,重度胁迫抑制AsFAD2基因表达。(4)随渗透胁迫程度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维生素E、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轻度渗透胁迫下,白沙蒿体内的保护性物质间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共同维持植物细胞膜的稳定性;重度渗透胁迫下,脯氨酸含量增加、但抗氧化酶系统失衡,无法逆转植物损伤。
其他文献
自从1974年人们发现J/Φ粒子以来,对其衰变模式的研究,一直都是研究新强子谱和寻找新强子态非常有用的场所。本文基于2009年6月至7月期间在BES-Ⅲ上收集的约225兆的J/Φ数据
我国红壤区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红壤缺水往往发生在土壤表层而深层并不干旱,但黏质红壤强度大,限制了大田作物根系下扎分布,无法利用和吸收深层土壤水分。有些植物钻孔能力强
我国规划编制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并逐步构建出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三区三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底层框架,是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前提工作。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三区三线”问题结合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工作,并将Web GIS、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应用于其中,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本文基于“多规整合”思路,以梅州市梅江区“三区三线”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
由于动车组电气传动系统采用单相交流输入,整流后直流母线电压中含有二倍于电网频率的脉动成分,电机受该脉动成分的影响,容易出现损耗增加、发热及机械抖动等问题。本文针对动车组直流电压二次脉动影响展开研究,研究应用于牵引电机控制的二次脉动影响抑制策略,并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该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针对二次脉动产生机理及主电路拓扑数学模型构建展开研究。通过对主电路关键元件的分析计算,推导主电路的数学模型,
本文主要讨论半线性椭圆方程组解的存在性的问题:其中Ωε={x|xε∈Ω},ε≥0,0∈Ω,Ω具有光滑的边界,RN/Ω是非空有界的区域.这里的指数α,β满足α>1,β>1,2*>α+β>2.Q(x)
反应扩散系统的螺旋波是一种最常见的时空有序斑图,这种斑图在生物、物理、化学反应等许多系统中已经被观察到,如蛙卵母细胞中的钙波、心肌组织中的电活动、Belousov-Zhabot
卟啉是由四个吡咯通过亚甲基相连而形成的共轭大环化合物,因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和光电特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化学以及物理领域。而卟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类新型多孔材
Takagi-Sugeno (T-S)模糊广义系统是在T-S模糊模型和广义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由于T-S模糊模型具有众多优点:规则后件是由线性表示;万能逼近非线性系统;控制器结构简单易于
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九龙山及周缘地区的多条重点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观察描述,结合钻井、录井、测井和相关分析化验资料,在构造、沉积和岩相古地理等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研
燃油中含噻吩及其衍生物,它们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SOx,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工业上常采用加氢脱硫的方法进行燃油脱硫,但对芳香杂环含硫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不佳。我们基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