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是不均一、变化的连续体,它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及人类活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的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影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壤水分及养分直接制约着土壤的生产能力。研究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土壤水分及养分的变化规律,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及养分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玉溪市澄江县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对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和次生林4种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土壤水分及养分各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次生林地最小,降雨后第一天测定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含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但基本变化趋势还是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降雨后连续3天测定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降雨当天测定的土壤水分含量均大于以后两天测定的值,而且随着测定时间的推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基本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土壤全氮及全磷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地>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地;土壤碱解氮含量表现为坡耕地>次生林地>灌草丛>人工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坡耕地>灌草丛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次生林地>人工林地>灌草丛地>坡耕地。在不同坡位处,对于同一土地利用类型而言,除次生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坡上部>坡下部>坡中部,其他土壤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均表现为下坡位不同程度的高于上坡位土壤,即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在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含量在0-200cm土层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4种土地利用类型灌草丛地土壤水分含量在40-80cm土层最大,而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均表现出在100-140cm土层土壤水分质量含水量最大;土壤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在0-60cm土层表现为上层含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下层土壤养分含量,即0-20cm土层>20-40cm土层>40-60cm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