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关键在于及时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注,缺血心肌虽然得以恢复正常灌注,但其组织损伤反而呈进行性加重,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其减弱了再灌注给机体带来的益处,因此,如何才能减轻MIRI并使患者获益自然成了研究的重点。MIRI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过度的炎症反应是MIRI的主要机制之一,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增加并占主导地位。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心肌梗死病人能从中获益,梗死心肌得到及时的再灌注。然而,在该治疗期间,我们经常强调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应用的作用,但是经常忽略使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减轻再灌注损伤药物的应用。有研究表明,特异性顶部盘状底板反应蛋白(Roof Plate-Specific Spondin,RSPO)是Wnt/β-catenin信号的分泌激活因子,通过结合富含亮氨酸的含G蛋白偶联受体(LGRs)并增加WNT受体的可用性,有效地增强WNT信号,在胚胎和器官发育中发挥多种作用。其中R-spondin3(Rspo3)在I/R抗过度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方法:应用SD大鼠建立MIRI模型,观察MIRI早期心肌组织和血清中细胞因子(TNF-a、IL-10及IL-6)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同时应用Rspo3观察其对细胞因子、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我们实验证明大鼠MIRI早期心肌组织和血清中IL-6、TNF-a、IL-10均明显表达,且呈动态变化趋势,即再灌注后逐渐上升2-4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Rspo3治疗后,抑制了细胞因子的的表达,改善了心脏纤维化程度,缩小了心脏梗死面积,改善了大鼠的心脏功能。结论:Rspo3在心脏I/R中发挥明显的心脏保护作用。故我们认为在临床方面,Rspo3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治疗心脏缺血性疾病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