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证成与美好生活——至善论自由主义的新路径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1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如欲向人们施加服从的义务,就必须满足合法性(legitimacy)的要求,如何确立政治合法性因此构成了政治哲学亘古不变的核心问题之一。近来,许多人试图通过公共证成(public justification)的方案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声称,政治权力的行使必须得到合理公民的共同接受。据此,公共证成被认为是一种反至善论(anti-perfectionism)的观点,它禁止国家基于那些道德上良善的生活观念而行动。本书试图针对这种观点提出一些质疑,在论证公共证成并没有蕴含反至善论的同时,探索如何在公共证成的前提下,为至善论的自由主义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第一章考察了当代政治哲学中的公共证成理论,揭示了反至善论者们经常诉诸的两个理由:价值多元论的立场和罗尔斯的道德人格观念。第二章首先指出,价值多元论并没有蕴含反至善论的主张;接着论证了公共证成并没有预设罗尔斯的道德人格观念,因此不应该直接诉诸这种人格观念来否定至善论的合法性。第三章对罗尔斯的道德人格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它同时包含道德自主和个人自主两个维度,由于罗尔斯是按照两种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方式来理解这两种自主的,所以道德人格是一种充满了内在紧张的观念,不应该用来建构公共政治的基本原则。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探讨了证成中立性的两种可能的情形,论证了国家不可能在证成自己的行为时中立于所有美好生活的观念:给定“应当蕴含能够”的基本原则,反至善论向国家施加了永远无法实现的任务,因此是一种错误的政治主张。  在解释了公共证成不会产生反至善论的结论之后,论文继续致力于为至善论的自由主义提供一条新的路径。第六章通过论证自主的欲望必须响应理由,为弱实质主义的自主观进行了辩护。第七章立足于这种弱实质主义的自主观,描述了作为一种美好生活观念的个人自主,揭示了它和公共证成的内在联系,指出国家应该基于自主的生活观念而行动,保护公民的一系列自由权利,并为他们行使那些自由提供基本条件。第八章通过强调社会道德的真实存在扩展了国家行为的基础,从而论证了合法的国家行为不仅可以诉诸个人自主的理念,而且还可以诉诸许多道德上良善的生活观念。由于这些道德上良善的生活观念是被社会成员广泛分享的,并且通过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预期而维系着他们的共同生活,所以诉诸社会道德的至善论主张非但没有违反公共证成的要求,反而是在公共证成的前提下得到确立的,是一种公共证成的至善论。第九章通过考察当代政治哲学中已有的至善论主张,解释了公共证成的至善论的独特之处,并为这种新形式的至善论自由主义进行了辩护。
其他文献
“苏李诗”是中国中古时期影响甚深的一组文人五言诗作,历代对诗歌的作者,背景以及评价都争论不休。本文绪论从对“苏李诗”文献历史研究入手,在综合各家的观点基础上,认为对
二十世纪社会动荡不安,方东美与大多学者一样,自觉承担起了解决时代危机的重任。他认为解决这一危机并不在于外在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而是根源于人类自身内在的精神层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创立了一种新的实践观的思维方式,对世界历史的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世界历史思想。在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
学位
认知相对主义认为我们认知的真或者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概念框架的。认知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怀疑主义以及语境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与主观主义的“真”相对于个体的认知
伦理共同体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就伦理作为一种生存关系模式而言,历史上从未缺少过伦理共同体。譬如: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世纪信仰共同体、近代利益共同体等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研究包括逻辑,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等,而且几乎在每一方面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在整个西方文化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