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表达英韩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as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舞台中所扮演的角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包含习近平的多篇重要讲话,演讲和访谈,为世界了解中国领导集团的治国理念和国内外政策打开了一扇窗口。高质量的翻译直接影响受众对于这些重要信息的接受效果,因此至关重要。此书中含有大量中国特色表达,这些表达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可翻译性使得翻译过程更加困难。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针对中国特色表达进行研究。  本论文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角度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中国特色表达进行研究。作者从本书中析出287个中国特色表达,并自建小型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分析翻译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国特色表达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并对英韩两个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使用频率进行对比。此外,本论文也探讨了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最后对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进行总结。  经过对英韩译本中的中国特色表达及意象翻译策略进行比对,作者发现英译本翻译更偏重交际翻译,与读者的距离更近。而韩译本则相对英译本更偏重语义翻译,忠于原文内容和作者。但是两个版本中,翻译人员都灵活的使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这证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对于中国特色表达翻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外学者在文化教学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之外国是相对滞后的。该怎样在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目的语文化
批评话语分析(CDA)是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SFG)的概念,而系统功能语法主要研究的是语言、权利和意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开发国际市场。在此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本文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环境下,通过研究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自从爱德华·阿尔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剧坛崭露头角以来,他常常因为作品中存在对美国现代社会紊乱的家庭关系的描写而被公认为是一个社会批评家。   在对阿尔比的《美
长时间以来,传统的翻译研究倾向于把忠实原文视为评判翻译作品的准则之一。二十世纪末,关联理论被运用于翻译研究,并且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指导。一方面,关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