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36.20%增加到60.60%。一方面,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社会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一直在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式“增长奇迹”主要依赖于“以地谋发展”模式。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直接拉动经济或者是间接带动制造业发展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4年到2018年,中国人均道路面积从10.34 m~2增加到16.70 m~2,人均绿地面积从7.39m~2增加达到14.11 m~2,增长0.91倍。2006年至2018年,上海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从343 km增加到705 km,增长了1.05倍。尽管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标准有待提高的问题。首先,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政府首先需要面临的是资金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及中指数据库数据统计,2003-2018年上海市房产税占政府财政收入约3%,而土地出让金与财政收入占比高达20.90%。然而,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推进,“卖地财政”具有不可持续性。于是,我国地方政府需要探索出新的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作为土地垄断供给者进行征地和拆迁过程引起土地价值增值,土地增值收益回收问题是各界关注的热点。城镇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福利水平。但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价值增值却未能通过完善的价值捕获机制进行成本回收。依据受益者付费的原则,谁受益谁支付成本。我国急需建立有效的价值捕获机制进行溢价回收。依据国际经验,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价值增值收益可以通过价值捕获工具进行回收,捕获的资金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从传统渠道获得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越来越意识到价值捕获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关于土地价值捕获的经验表明,征收财产税是土地价值捕获的一种常用手段。我国一直在探索和完善房地产税税制。我国政府和一些学者对房产税的研究仍然寄予厚望。从房产税收实施的速度来看,我国政府正在努力推进这一进程的快速运行。此外,2014年、2018年和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考虑了房产税的立法。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过度出售土地等问题逐渐出现。近年来,随着房价、地价的迅速上涨以及房地产的发展,逐渐增加了人们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被扰乱。而房产税主要由税基和税率两部分组成,其中税率的设计是关键。因此,创新土地价值捕获工具,进行房产税税率设计在房产税税收价值捕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论文从相关文献和理论出发,建立了土地价值捕获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分析土地价值捕获的机制。同时考虑到沪渝地区进行房产税改革这一项重要政策举措,构建了城市价值捕获的理论框架及捕获机制,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总结了国内房产税发展历程及国外房产税特点,分析中国房产税的发展历史,并从国外财产税实施中获得经验,可以为中国房产税改革提供借鉴参考。紧接着,本文进行征收房产税功能定位阐述及沪渝房产税征收细则、征收效果及沪渝土地市场的对比分析。随后,本文分析了上海市房产税改革绩效不高的原因。再次,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房产税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对房地产价值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每增加1%的投入将导致房地产价值增值4.405%。随后,本文用两种方法测算了房产税的税率范围为0.17%-0.56%和0.10%-0.64%,在不同房产税税率设计下进行税收敏感性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土地价值捕获工具创新的思路和政策建议。针对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