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也引起了多方关注。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和模式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围绕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要“建设什么样的社区”和“怎样建设社区”这两方面问题,选择全国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的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践的一个中观层面上的典型,通过该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创新和已取得的成效,遵循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着重对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及体系、社区建设动力来源、社区内多元行为主体及其在社区建设中整体合力的形成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力图为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针对解决“建设什么样的社区”这个问题,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求,本文提出当前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集服务型、自治型、学习型、数字型、生态型等“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社区。而解决“怎样建设社区”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社区建设有两种原动力:即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推动力和社区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力。本文认为这种“二元动力”机制在当前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和社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需要加以扩展和补充。就我国城市社区现状而言,社区空间应当是也可以是各种力量合作互利、共生互制的空间,党委核心力、政府推动力、社会参与力、市场运作力、社区自治力作为当前社区建设中的五种主要力量,共同构成“五力合一”动力机制,从而使政党组织、政府、社会、市场、社区组织等共同作为社区公共事务的主体,在社区内互动合作,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推进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五力合一”动力机制是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的运行机制,也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