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杨王注比较与针灸理论传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经》确立了针灸学理论体系,其后针灸学的发展基本在其框架内,理论体系并未有根本性的变化。后人学习针灸理论依然遵从《内经》,并且脱离不了注家的注释。虽然《内经》以后一些针灸学专书中也有对针灸理论、概念的解释,但其一、这些解释无论是影响性还是代表性均不如注家大,不具有代表性;其二、注家的解释是在《内经》的整体框架内进行的,体现了《内经》针灸理论体系的主要面貌,相比而言,针灸专书中的解释显然不具有这种全面性。注家注释中涉及针灸理论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对《内经》针灸理论内容的注释;其二、在对《内经》其他内容注释时所运用的针灸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正是注家的注释才使得针灸理论不断传承。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缺乏对注家注释的系统考察,尤其是从针灸理论方面的系统研究基本阙如。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拟对《素问》杨王注进行系统比较,并借此展现注家注释对于针灸理论传承的方法、价值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其一、深入认识《内经》针灸理论的需要;其二、彰显注家注释的现实意义;其三、呈现针灸理论注释、传承历史;其四、《内经》针灸理论现代表达的需要;其五、为针灸的实验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文献与理论依据。本研究第一章对杨上善相关注释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杨注的特点在于善于总结归纳、意义的整体理解、进一步附加阐释。本研究第二章对王冰相关注释特点进行分析,认为王注的特点在于重视腧穴注释、善于联系上下文,并使用标志性关联语词。本研究第三章在前面两章分别论述杨注、王注特点的基础上,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经归纳,杨王二注的相互关系有如下具体表现,其一、沿袭:即两者注释完全相同(当然,这种情形极为少见),或差别极小,甚至可忽略不计,或主旨保持基本一致,但用字有一定差异;其二、相异:后起注家并不照搬前面注家注解或与之一致,而是直接给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解释,或直接另据他说。与前已述及的“沿袭”类型相比,彼为完全相同或基本一致,此为完全不同或基本不同,即差异性较大;其三、补充:后起注家对前面注家进行补充,多因前者较为简略,或从不同方面增补,或引新的文献,或援引别家之说以增补说明。一般来说只引述,不评论(比如经脉循行原文的增加即是典型例子)。实际上,有些注释是两家所共有的,但后一家在前者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或解释,即沿袭型+补充内容=补充型,即两者有共同的基础;其四、互补:两家各自作注,互不干涉,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即对某一段原文,一家注解其中一词(一个意群、一个层次、方面),另一家则注释另一词(意群、层次、方面),两者毫不相干,但相互结合则使全句或全段意义完整;其五、阐明:后起注家对前面注家进行阐发,其重点多是某些疑难字词,前者未能说明详细,后者则详加阐明;或对前者所引用的文献的出处、意义等进一步阐发申明。在具体注文比较中,大多数情况是,这种具体表现的划分并非截然的,而是经常一同出现。熟悉这些关系的具体表现,有助于我们探寻暗含在注家身上的对经典针灸理论理解与解释的演变脉络。在上述两者注文关系沿袭、相异、补充的表现中有较大一部分例子是涉及经脉循行的,很明显,经脉循行被古代注家赋予了极强的解释功能,这一点值得当今学界认真反思。在上述两者注文关系互补、阐明的表现中有较大一部分例子涉及针刺操作相关内容,即针刺补泻、治神、深浅等。这些内容相对而言,论述较为抽象、难懂,不确定性较强,意义涵盖面较广,注家解释时难以全面、彻底,且易于引起歧义,故需要后起的注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补充、阐释,以将未尽之意充分表达。本研究第四章在前三章深入分析注释特点、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对杨上善、王冰对针灸理论理解的比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两者除了在一些重要的针灸理论内容的解释上显示出各自的理论素养,在注文中还展现出自身对于某些针灸理论的独特理解或创新之处,这也是注家个性彰显之所在。如杨上善提出的“井之络脉”“督脉标本”“经脉气动失逆为厥”,王冰提出的“同身寸”“针刺留呼、息数”等。这些均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针灸理论,值得重视,应深入挖掘研究。本研究第五章在前几章宏观注释轮廓展现、微观概念解释创新的揭示的基础上,提出对注家针灸理论解释的思路方法进行分析。两家的解释思路大致为经络理论解释思路、经脉脏腑联系解释思路、语境解释思路、引证他书或他说的解释思路、知人论世的解释思路、审慎不作解的解释思路。在实际注释实践中,这些解释并非单独使用,而是经常联合运用。古代注家的某些观点,我们或可保留,但对于这些解释思路,我们应熟悉掌握,这是经典针灸理论理解的不二法门。本研究第六章力图在前几章具体注释研究的结果上,就注家注释对针灸理论传承的价值进行理论思考与初步概述。本研究认为,经典针灸理论主要是以文本的形态传承。注释是经典针灸理论传承的主要表现形式。注释对针灸理论传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注释是一种继承;其二、注释是一种创造;其三、注释更是一种承前启后。经典针灸理论的注释历史正是针灸理论自身不断新陈代谢、返本开新的过程。研究认为,注家之间是有影响的,注家的注释亦有差异存在,正是在这些差异之中彰显了其对于针灸理论的理解上的创新之处。同样,也正是由于它们的注释使得针灸理论不断传承。若要回答针灸理论传承的问题,就必须对注家的注释工作进行系统研究,详细分析其注释的特点、解释的思路方法,及后人又是如何在其影响下进行针灸理论解释和理解的,如果将从古至今的相关注释进行梳理,最后我们获得将是整体针灸理论传承的历史。由此观之,我们应当切实重视注家的注释工作,因为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学术资源。不仅要扩大范围到整个注家的系统考察,甚至可扩展到针灸专书、综合医书等,那么我们对经典针灸理论的理解将更为深远。注家注释的研究,特别是早期注家的注释研究,其范围是限定的,仅在中国范围之内。如果对明清时期的注家或针灸专书、综合医书的考察,则应重视“西学东渐”的影响。即在外来医学文化的影响下,对经典针灸理论的理解产生了何种转变,这种转变本身对当下的影响如何?如果时间再往后推延至鸦片战争以来,这种转变似乎更为明显,因针灸教育模式的转变,现代针灸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受外来医学的影响,其对针灸理论解读又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影响我们对针灸理论学习、理解、传承的重要方面,应给予关注并系统研究解决。本研究尚属诠释学理论引入针灸理论系统研究的尝试,但通过本研究今我们对针灸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经典针灸理论的研究需要有外来视角的观照,诠释学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启示。封闭地研究是行不通的,且难以与世界沟通,难以被解读。既然针灸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可以借鉴、运用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那么针灸理论研究也应多关注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并将之引入运用。可与中国传统经学阐释研究相结合,吸收其研究成果,在文化同一的视角下研究经学阐释对医学经典阐释的影响。需要注意甚至是警惕的是,我们不能拿中国古代医家的注释实践、资源去套用、证明、填充西方诠释学理论。我们需要借鉴的是思路与启示,而不是照搬,甚至拿自己去为别人当注脚。概言之,经典针灸理论研究应以自身为主体。本研究仅仅是从注家角度对经典针灸理论的理解与传承过程、方法、价值等系统研究的一个开始,限于自身学识、素养、经验等各方面的欠缺,所作研究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将在以后研究中改进。
其他文献
正当防卫是各国刑事立法对公民个人所规定的一项重要的私人救济权利,对于保护个人、集体、国家的合法利益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该权利由于是公民个人行使,难免会因夹杂个人的感
目的分析比较左、右半大肠息肉样病变的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392例大肠息肉样病变,以脾曲为界归为左、右半大肠两种部位。分析比较各病理类型在左、右半大肠的分布及
采用中子活化法测定了14个人参周皮层样品(6年生)中3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而建立相关矩阵,明确了Fe、Al、Eu、Sc、La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即有促进人参红皮病发生的趋势;Mn、Mg、K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
产业结构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中部地区战略位置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部塌陷
本文在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一般均衡宏观模型中考察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行为。地方政府官员负有提供生产性公共品与非生产性公共品的责任,生产性公共品增进经济产出效率,
证券犯罪案件与传统的刑事案件相比,一般不直接侵犯人身安全。但是造成的财产损失要比传统的刑事案件大得多。从近年来查处的证券犯罪案件来看,涉案金额动辄几千万、上亿、几
牙齿变色在临床上极为常见。100多年来,活髓牙漂白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臻成熟。近10多年来,发展尤为迅速,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冷光美白因其在短时间内,能有效去除牙
大学校园景观是对学校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展现,是整个校园环境的精髓所在。宜人高雅的校园景观能传达出学校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文化内涵等,并感染人为之而积极奋斗,
在歌剧艺术中,咏叹调是最为常用的声乐体裁。它具有强烈的歌唱性格和动人的旋律线条,担负着刻画人物性格、抒发情感、揭示矛盾、展现冲突,进而最终完成对人物角色塑造的使命
<正>一、黑龙江省对朝经贸合作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进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对朝鲜经贸合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1年至2007年,黑龙江省对朝鲜的贸易总额从2001年1 509万美元,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