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can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施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次产业构成逐步向着合理化的趋势迈进。取得这种成果的原因是多因素的,这其中有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制度上的保障,还有我国自身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等等。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直接的资金供给,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尽管这种作用的方向并不明确。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的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弥补东道国的“资金缺口”,同时还能够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管理进步,因而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发展。而另一些学者则从外资引入后对东道国国内资金的“挤出效应”和东道国的产业安全等角度,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并不能够带动东道国的产业向高级化发展,相反却可能带来抑制作用。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过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比例构成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两大课题。2010年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在总量上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资源不足的强制性约束,同时产业发展的失衡更是从长远角度考虑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中韩两国虽然自1992年才邦交正常化,但是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选择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针对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做了实证方面的分析。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本文回顾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间的相关理论成果,并归纳了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其次,论文对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文章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变化、产业分布特征、外部环境等角度得出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所具有的特性。再次,本文利用韩国进出口银行所统计的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数据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做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为了得出两者经济上的因果关系,论文还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一章节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得出的结论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的作用是大相径庭的。在给第二产业带来高额产出的同时,不同程度的抑制了第一、三产业得发展。最后,基于上述的实证分析结果,论文提出了如何利用韩资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后“营改增”时期,地方主体税种的缺失导致其财力更加捉襟见肘,迫切需要新税种作为可持续的替代财源.理论上房产税具有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良好优势,但是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
劳技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能增强学生自我价值认同。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中学劳技教学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电算化已经在财务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工作方法.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以其快速性、大容量为我们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巨大的便捷.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是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政府部门所披露的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决策依据,更是群众对于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基础.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
该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阐述了帝国主义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反映了帝国主义理论萌芽、创立、繁荣发展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变形发展的整个过程.第二
目前经责审计存在评价难、轻审计结果、缺问责机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审计理念审计评价结果运用问责机制四个方面谈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该文研究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有关理论与政策问题,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分别讨论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东亚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与内在动力、东亚贸易与投资一
本文在在对文献与事实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从“财政包干制”到“现代财政制度”,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既独
该文试从人力资本产权这一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率差异进行了总体考察.该部分首先界定
首先,该文对资本和企业家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并通过西方经济学家和马克思对它们认识的比较,我们得出了关于资本和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其次,从企业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