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吏部尚书在宋代职官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尚书之名始于秦代,吏部尚书则出现于曹魏时期,至唐已位居六部之首,但在唐后期逐渐成为虚职。北宋前期,吏部尚书阶官化,元丰改制之后官复其职,领尚书左选、尚书右选、侍郎左选、侍郎右选、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官告院等机构。吏部尚书有行、守、试、权、检校等不同类别,元丰改制前职掌视差遣而定,元丰改制后总领文武百官选试、注拟等政令,还经常兼任他职。宋代吏部尚书籍贯分布主要集中于南方五路,尤其是两浙路与福建路,这与当地科举发达、经济快速发展、教育兴盛有很大关系。吏部尚书入仕途径以科举尤其是进士的方式为主,恩荫官员成为吏部尚书的可能性较低。吏部尚书起家官大多为地方幕职州县官,总体上以低级差遣官为主。吏部尚书在任职前大多担任过吏部相关职务,部分吏部尚书任职经历中先后经历多种相关职位。吏部尚书的最高官职几乎包括吏部尚书这一官职向上迁转职事官中的所有情况,同时以他官兼、兼权吏部尚书大量出现。吏部尚书致仕比例并不高,特别是北宋后期致仕比例最低,以实职和祠禄官而卒的官员较多。吏部尚书迁入官,元丰改制前以宰相兼官和六部其他尚书最多,元丰改制后以六部长贰、地方官、台谏官为主。吏部尚书迁出官,元丰改制前以尚书省左、右仆射最多,元丰改制后以执政官和地方官为主。吏部尚书兼官元丰改制后以经筵官与修史官为主,各自又分别以侍读与(同)修国史、(同)实录院修撰为主。吏部尚书任期在元丰改制前较长,元丰改制后任期从数日到6年均有,平均任期1年左右,任期在数日到1年半之间人次最多。此外,宋代吏部尚书文史成就斐然,多数为官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