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结直肠癌白光内镜下特点分析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122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于高位,加强对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形态学的认识可有效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同时也有助于对病变性质和深度的判断。本研究通过分析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特点,对比分析结直肠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的白光内镜下形态学差异,总结出早期结直肠癌形态特征与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内窥镜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早期结直肠癌病例,分析其内镜下的特点以及形态特征与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早期结直肠癌319例(292名患者),男女比例为1.7:1,其中,269名为单发,23名为多原发癌,21名为同时多原发癌,2名为异时多原发癌。黏膜内癌259例,黏膜下癌60例。早期结直肠癌中228处(71.5%)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癌灶直径在0.4-13cm之间,以1.1-2.0cm最多。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在病灶直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黏膜下癌的直径均≥1cm。隆起型病变(229例,71.8%)明显多于平坦型病变(90例,28.2%),以0-1 s型(89例,27.9%)最多见。Is型病变中黏膜下癌较多见(40% vs 25.1%,P<0.05)。黏膜下癌中51.7%(31/60)可见边界清晰的凹陷,23.3%(14/60)有表面饱满感,20%(12/60)可见表面糜烂或破溃,这些特征在判断病灶为黏膜内癌或黏膜下癌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结直肠癌以左半结肠为主,0-I s型病变较多见。早期结直肠癌中形态学分型为0-1s,白光内镜下观察到病灶表面局部饱满、有边界清晰的凹陷或局部糜烂、破溃特征时,有助于黏膜下癌的判定。
其他文献
新闻写作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从获取由头、采访、成稿、传播与反馈的一个完整程序。网络时代的特性逐一地施力于每个环节,既在文本上有所体现,又在人际传播中得到印证。 N
以分析纯Al2O3和MoO3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出负热膨胀材料Al2Mo3O12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样品的成分、断
目的:了解粤北地区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方便抽取粤北地区某三甲医院1000名护理人员,通过填写《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MBI-GS》、《付出-回
本文从整体社会文化和个体人格意志两个层面深入阐发了蔡伯喈形象的悲剧意蕴和文化启示。作为典型的“传统中人” ,蔡伯喈自然愿望的破灭折射出了传统文化的困境 ,其尴尬难堪
目的:自噬是细胞在有害刺激如饥饿、低氧、生长因子缺乏等条件下利用溶酶体降解大分子物质以及自身受损的细胞器的一个过程,在生物细胞内多数的长半衰期蛋白质都可以通过自噬
电荷分离及转移是影响光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简易的水热焙烧法,设计并构筑了Bi2Mo3O12@Bi2O2CO3(BMO@BOC)异质结,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迁移,并优化了异质结构
研究背景:前期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miR-181a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有多个靶基因,经实验验证PPFIA1受miR-181a的直接调控,初步鉴定PPFIA1具
介绍乳酸链球菌素(Nisin)的性质和作用机理 ,引述了乳酸链球菌素的卫生安全性与合法性,概括了在肉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使用方法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展望了发展前
研究背景与目的:探究儿童颅咽管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以及与成人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的对比。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15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在对国企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深入的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成为促进国企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一项必要措施。也只有处理好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