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24日,历时五天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博览会的贸易总额又创新高。作为企业,如何能在博览会中更好地宣传自己,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对外宣传资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也由此更加值得关注。然而,从现有的对外宣传资料中不难看出,措词使用不当、语法错误、“中式英语”以及暗含的文化冲突等问题在翻译中比比皆是,不但削弱了对外宣传的效果,对企业的自身形象也有所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译者主体性从而提高外宣资料的翻译质量十分重要。本文从该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框架等内容出发,简要综述了译者的地位在中西方翻译历史中逐渐得到提升的过程。本研究发现,在最初的翻译历史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已经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可,而并非完全被原文本所“隐没”;之后结合对功能主义目的论在西方以及在中国发展情况的概述,作者指出,功能主义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译者可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与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作为原文读者、描述者与译文作者的译者从传统翻译理论的“绝对忠诚”中解放出来并被赋予更多的权利处理文本。因此,该理论尤其适用于对外宣传资料这种有明确目的的应用文体的翻译。外宣资料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还包含着文化上的转换。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外宣资料文本也有各自的特色。本文通过分析外宣资料的功能与目的,对中英文外宣资料特点进行对比,指出译者必须考虑到英语外宣资料的语言和文化特色,以及英语国家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意识。本文利用目的论原理,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即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社会及文化因素,并以从200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中搜集到的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为案例进行研究,指出译者不仅需要通晓母语和外语及其植根的文化,了解相应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还要按照委托人的要求、翻译的目的以及翻译对象的不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翻译,从而满足企业读者的需要。两个层面的分析分别以实地调查结果与文献资料为依据,利用目的论原理来分析外企宣传资料的翻译,通过确凿数据凸显外宣资料翻译中的潜在问题,旨在促使译者提高其翻译水平,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