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横断面、前瞻性、观察性的研究方法,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中医肾虚证型的相关性,并通过对比肾虚证型患者及非肾虚证型患者之间的维生素D3水平、CTC水平的差异探讨肾虚证型是否为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因素,为临床上中西医结合诊治结直肠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观察性研究方案,根据本研究设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血检验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并采集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对患者进行基于2002年出版胡《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肾阳虚及肾阴虚标准设计的问卷调查以明确肾虚症候的有无,对于肾虚症候患者再按照严世林等发表的《肾虚证辨证因子等级评判操作标准》进行肾虚积分评估,探讨年龄、性别、采集月份、原发灶位置等因素对维生素D3水平及肾虚症候的影响,并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分析维生素D3水平及肾虚症候的相关性。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广东省中医院内一科及外二科住院并明确诊断为Ⅱ-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共84例,其中男性46例,占比为54.8%,女性38例,占比为45.2%,男女比例为1.21:1。入组结直肠癌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79岁,最小者为34岁,平均年龄为58岁;病程方面,病程最长者为35个月,最短者为1个月,平均病程约为12.51个月;肾虚者有32例,非肾虚者有52例,肾虚组对非肾虚组比例为1:1.69;肾虚组结直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非肾虚组患者高,但两者之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病程而言,肾虚组患者平均病程较非肾虚组患者长,且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型结直肠癌患者病程较非肾虚患者长;不同性别的肾虚症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不同原发灶的结直肠癌患者之间肾虚症候差异无统计意义(P>0.25)。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采集患者血样检测维生素D3水平,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半结直肠癌患者维生素D3水平均数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肾虚组患者与非肾虚组患者维生素D3水平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意义,本次入组患者中肾虚组患者维生素D3水平较非肾虚患者低;肾虚积分与年龄、病程无相关关系(P均大于0.05);肾虚积分与病程呈负相关关系(r=-0.475,P=0.006)。结论:1:本次入组的84名Ⅱ-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肾虚证型与血清维生素D3水平密切相关,血清维生素D3水平越低,发生肾虚的概率越高,且在肾虚证型患者,维生素D3水平越低,肾虚积分约高,提示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2.结直肠癌患者中肾虚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无相关关系,与病程长短有明显相关性,病程越长,更加容易发生肾虚症状。3.本次入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3水平与患者性别有关,女性患者往往有更低的维生素D3水平,而与采样月份、结直肠癌原发灶位置等因素无相关关系。4.本研究采用的肾虚积分调查中提示在肾虚证型患者中,肾虚积分与患者年龄、病程等无明显相关关系,年龄或病程越长,肾虚积分不一定越高。本研究的结果为维生素D为中医肾虚证候的基本物质基础之一提供了客观证据,为中西医诊疗结直肠癌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