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观念·文体——三十年代周作人之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cpt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复杂,影响力巨大,又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一生文风、思想几经变化,而其中又有一以贯之的特色,相对于五四时期之浮躁凌厉、抗战时期之曲折晦涩,周作人在三十年代的行文和表达无疑是最为成熟、饱满和个性斐然的。本文即取1927到1937这十年为一个时间段,来对此一时期的周作人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和分析,因其中大半处于三十年代,故以三十年代名之。本文首先从周作人的时代困境入手,来返观他的内心,并发掘出他内心里始终纠缠着的一对矛盾:现实感与明净的观照,然后再由此矛盾出发,来探讨其三十年代的思想观念与散文创作。思想观念即所谓“中心观念”,周作人在三十年代的主要思考可以说都是从这个“中心观念”出发,此观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经验主义认识论,循环性的历史观,疾虚妄与重情理的态度。散文创作方面即是所谓“文抄公”体散文的创作,对于周作人此一类型的散文创作,贬抑者有之,激赏者亦有之,但极少有人意识到“文抄公”体散文事实上是作为一种“观念的外化”而存在的,惟有从这样一种角度去理解,才有可能真正感知到周作人选择此种特殊体例进行创作的一番苦心孤诣。本文认为,对于研究周作人这样一个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个人性情均极为复杂的人物而言,其内心、思想、文本是不可分的,惟以兼具同情之理解、幽深之洞察、敏锐之艺术感这样三种态度,方能还原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周作人,而本文最终要做的,即是这样一种努力。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古籍《山海经》中反映的“神话世界”,拟以神话创生的动因——生命意识为线索,考察上古先民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探讨神话世界的形成与精神内涵,进而分析其对后世的
中国新生代导演贾樟柯,以其浓重的乡土情结、可贵的平民意识以及独特的纪实美学风格,1994年至今编创了十二部电影作品,其中有七部故事片和五部纪录片。他的电影创作可分为三
建国初期对沈从文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时期。时代转折,沈从文的命运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他的思想和选择都与建国前迥然不同。但学界目前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仍是薄弱点,数量
摘 要: 高粱(Sorghumuulare)又称蜀黍、芦粟、桃粟,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是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和大麦。由于其对水分的要求较低(为玉米的1/2~2/3),种植高粱是解决中亚等干旱地区粮食问题的最佳选择,也是第三世界易發生干旱地区的主要食物。高粱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不但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还受气候条件、土质差异、栽培技术、施肥种类和比例、收获时期等因素的影响。本试验
摘 要 近几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得到很大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各企业的重视。但在发展过程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要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积极促成这些问题的逐个解决,使电子商务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4.6 文献标识码:A  1 电子商务介绍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其内容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