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复杂,影响力巨大,又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一生文风、思想几经变化,而其中又有一以贯之的特色,相对于五四时期之浮躁凌厉、抗战时期之曲折晦涩,周作人在三十年代的行文和表达无疑是最为成熟、饱满和个性斐然的。本文即取1927到1937这十年为一个时间段,来对此一时期的周作人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和分析,因其中大半处于三十年代,故以三十年代名之。本文首先从周作人的时代困境入手,来返观他的内心,并发掘出他内心里始终纠缠着的一对矛盾:现实感与明净的观照,然后再由此矛盾出发,来探讨其三十年代的思想观念与散文创作。思想观念即所谓“中心观念”,周作人在三十年代的主要思考可以说都是从这个“中心观念”出发,此观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经验主义认识论,循环性的历史观,疾虚妄与重情理的态度。散文创作方面即是所谓“文抄公”体散文的创作,对于周作人此一类型的散文创作,贬抑者有之,激赏者亦有之,但极少有人意识到“文抄公”体散文事实上是作为一种“观念的外化”而存在的,惟有从这样一种角度去理解,才有可能真正感知到周作人选择此种特殊体例进行创作的一番苦心孤诣。本文认为,对于研究周作人这样一个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个人性情均极为复杂的人物而言,其内心、思想、文本是不可分的,惟以兼具同情之理解、幽深之洞察、敏锐之艺术感这样三种态度,方能还原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周作人,而本文最终要做的,即是这样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