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刺拮抗肌、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为主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拮抗肌+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拮抗肌组(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分别在内科处理以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的拮抗肌选穴以阳明经穴为主加减;肌筋膜触发点选肱二头肌肌腹中点、旋前圆肌中点;对照组的拮抗肌选穴以阳明经穴为主加减。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疗效评价指标以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巴氏指数(MBI)评分为比较依据,来评定这两种方法的疗效。 结果:①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来看,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痉挛分级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差值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痉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 ②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差值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上优于对照组. ③从巴氏指数(MBI)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差值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优于对照组。 ④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87.8%。两组比较,治疗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刺拮抗肌、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对于降低肌张力,增加肌力以及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显著,较单纯应用针刺拮抗肌治疗本病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