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关于范文模仿法是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法,中外研究者意见不一。本文报告了一项由72名中国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大学生参加的实验研究,其目的在于检验范文模仿法在非英语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问题。具体说来,本文通过实验研究,试图解答这个疑问:范文模仿法比非范文模仿法更有效吗? 过去分歧的焦点在于范文模仿法的功效问题。从理论上而言,关于模仿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问题,行为主义、心灵主义以及程序法存在分歧。在实践中,国内外不少研究者相信范文的魔力,另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从相关实证研究来看,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综合定性定量实验分析的研究很少,基本上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和感想上。 基于现存的分歧及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初学者来说,范文模仿法比非范文模仿法更有效吗? (2)、范文模仿法对写作成绩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吗?即:男生和女生在运用范文模仿这一方法上的效果一样吗? (3)、不同类型的写作者,即,好生和差生之间的差别会改变范文模仿法对写作成绩的影响吗?换句话说,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在模仿范文方面的能力一致吗?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三个零假设: (1)、范文模仿法和非范文模仿法对学生的写作成绩的影响没有区别。用公式表示为:H0:μA-μB=0; (2)、性别不影响范文模仿法和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H0:μM-μF=0; (3)、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区别不改变范文模仿法和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H0:μH-μL=0。 为了检验以上假设,本文采取了非等值控制组实验设计,利用某大学一年级两个自然班—历史班和中文班分别作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一共有72人(历 /taed/\ 石币 w兰j.N寸 \吟了二、v\11H下R’\门卜\卜 为了检验以上假设,本文采取了非等值控制组实验设计,利用某大学一年级两个自然班一历史班和中文班分别作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一共有72人(历史班38人,中文班34人)参加了实验。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被试的流失,最后只有64人进入实验数据的分析。 本文采用了以下工具:①、实验前的一个开放性访谈;②、实验设计中对两个组的前测和后测;③、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组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针对写作老师,内容是关于他们如何上写作课。前测和后测采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写作测试题型,要求被试针对提供的话题写一篇 100字左右的文章。实验后的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范文模仿法的态度。 实验设计中,范文模仿法是自变量,前测和后测的成绩则为因变量。性别及好生&差生作为两个调节变量。实验步骤中,实验组用范文模仿法,控制组用非范文模仿法,两个班的教师是同一个人,教学课时和教学环境基本保持一致。 访谈和问卷的数据用人工统计并归纳出结果。实验前后所测分数则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和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调节变量,在作了平均分检测后用图表示出二者对范文模仿和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写作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第一个零假设被接受,运用范文的班级和没有运用范文的班级在写作成绩上无差别,从而证明两种不同的写作教法无差别。另外,性别和不同类型的被试没有影响或改变范文模仿法和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但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接近 80%的学生认为范文有用。 本文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不排除实验无法避免的不可控因素对效度的影响),所以其研究及结果能给EFL写作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给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