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初中数学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各个学校大班额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在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学困生。而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中重要的一科,在现代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数学的学困现象则限制了一部分同学的发展,因此对于学困生的分析与探究逐渐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但是由于数学学困生的人数较多,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不高,且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数学学困生的转变工作容易出现反复的状态,收效甚微。本文依据非智力因素理论、元认知理论、归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对白银市第十中学的初三68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及一线数学老师,探究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态度不端、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数学的情绪不高;对数学成绩好坏的归因不当;学习数学的基础薄弱,知识的转化能力差;老师对其关注度不够;社会和家庭因素。并针对对应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最后通过两个实际案例,对提出的转化策略进行了验证。文章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困生的界定;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老师访谈、家长访谈等方法,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初中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交织的,最后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并实施了实践性的转化方案,并取得了比较好的转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