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它是远古的先民为适应自然而做出的能动反应,后来因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而演变成自主选择行为。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流浪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了文学史上,流浪一直是文学艺术所青睐的母题。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流浪现象出现了新的特征,它不仅表现为行为上的流浪,也表现为精神上的流浪。这些精神流浪者在物质方面并不匮乏,但他们精神失落,横生无家、无根、无父、无主之感,精神上总是在流浪和追寻。这种形而上的——精神上的流浪,活跃于20世纪后期中西文学之中,构成了世纪末一大风景。知识分子通常是所处时代中思想最敏锐的人群,在精神流浪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以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群体为例来分析精神流浪主题,具有代表性。中国作家张炜和美国作家索尔·贝娄都是以关注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创作而斐声文坛的。张炜是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重要的作家,《柏慧》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本人最喜爱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采用第一人称,以书信回忆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我”的精神流浪之旅,在渐渐深入的回忆以及自我剖析中,作者叙述了“我”的家族与“我”的命运以及“我”周围的人的遭遇,主人公走过了一条漫长的现实与精神的双重流浪之路,最终在葡萄园里找到了暂时的栖居之地。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他擅长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出路,1976年他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赫索格》发表于1964年,是索尔·贝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开端之作,是一部杰出的反映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处境、精神困惑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位犹太历史学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挫而不断给自己和陌生人写信,最终回到乡间住所了却余生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危机,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的苦闷与迷惘。《柏慧》和《赫索格》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精神流浪的主题,本文使用平行研究中的主题学研究的方法,以这两部作品作为参照点,通过对当代中西知识分子精神流浪主题的异同比较,以点带面,突破民族文学的狭小圈子,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在分析比较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及相异性的同时,探讨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个人的原因。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是对研究价值与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分析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从存在的荒诞与价值的背离、精神的困境与心灵的追寻、精神的回归与守望这三个层面入手;第三部分则对其差异性进行剖析,从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拒斥与传统人道主义的危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形而上的思考这两个层面来进行;第四部分是从社会文化、作家思想、个人经历等方面来探讨精神流浪现象产生及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总结。这种共同主题的研究,有助于为中西方文学的比较开拓广阔的道路,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张炜和索尔·贝娄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精神流浪这一主题,有助于对知识分子在当代的处境及其精神状态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知识分子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重新审察知识分子的角色,探索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并在分析中逐步探索在新的社会条件与历史形势下知识分子的行为依据和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