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隐显翻译研究总是局限于语码的表层转换上,随着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广泛而有效的应用,隐译和显译的认知本质在得到逐步挖掘,并取得有效成果。但目前隐译和显译的认知研究仍多流于信息的语际传递上,而文本的意义还包括其他重要的层面,如境界、情感、联想和文本肌理等。文本在读者心智空间中所激活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由语义信息、思想情感、气质内涵、联想空间等完形而成的。译者可借ICM的复杂性和整合性对隐译和显译的标准和思路进行全面考量,利用它的经验格式塔性质也会使隐译和显译更具理据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从认知角度出发对显隐化翻译的性质和操作过程进行细致而全面的研究。具体采用“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作为支撑理论,利用该模型的“经验格式塔性质”和“建构原则”,来分析原文的语言现象,把握译文的语言操作。
具体研究模式如下: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对显隐化翻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各方面的总结和分析,包括各学者对隐译和显译的界定、原因和规律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获取可借鉴之处和缺憾之处,作为本研究的立论点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为理论铺垫部分。将翻译过程划分为“文本解读”和“文本产生”两介阶段来解读翻译过程中的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就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观点,即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的表征探讨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为主题定义部分。突破传统上从语言符号层面主观界定显隐化的方式,引入认知机制,从心智表征的角度来定义语篇的隐化和显化,将其拓展到信息意义、情感意义和文本肌理三个方面,使隐化和显化的定义更客观、更全面。
第四部分为理论具体化和操作规范化部分。首先引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分析介绍“ICM四个建构原则”、“格式塔性质”和“经验论”这三个突出特点。然后研究如何利用这些特点,用ICM理论来指导隐化和显化,以通过隐化和显化达到信息意义的完整传达、情感意义的真实再现、文本肌理的合理重构。本部分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部分为总结归纳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本研究尚存的局限和未来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