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化和隐化翻译的认知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KAIIO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隐显翻译研究总是局限于语码的表层转换上,随着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广泛而有效的应用,隐译和显译的认知本质在得到逐步挖掘,并取得有效成果。但目前隐译和显译的认知研究仍多流于信息的语际传递上,而文本的意义还包括其他重要的层面,如境界、情感、联想和文本肌理等。文本在读者心智空间中所激活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由语义信息、思想情感、气质内涵、联想空间等完形而成的。译者可借ICM的复杂性和整合性对隐译和显译的标准和思路进行全面考量,利用它的经验格式塔性质也会使隐译和显译更具理据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从认知角度出发对显隐化翻译的性质和操作过程进行细致而全面的研究。具体采用“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作为支撑理论,利用该模型的“经验格式塔性质”和“建构原则”,来分析原文的语言现象,把握译文的语言操作。   具体研究模式如下: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对显隐化翻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各方面的总结和分析,包括各学者对隐译和显译的界定、原因和规律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获取可借鉴之处和缺憾之处,作为本研究的立论点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为理论铺垫部分。将翻译过程划分为“文本解读”和“文本产生”两介阶段来解读翻译过程中的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就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观点,即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的表征探讨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为主题定义部分。突破传统上从语言符号层面主观界定显隐化的方式,引入认知机制,从心智表征的角度来定义语篇的隐化和显化,将其拓展到信息意义、情感意义和文本肌理三个方面,使隐化和显化的定义更客观、更全面。   第四部分为理论具体化和操作规范化部分。首先引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分析介绍“ICM四个建构原则”、“格式塔性质”和“经验论”这三个突出特点。然后研究如何利用这些特点,用ICM理论来指导隐化和显化,以通过隐化和显化达到信息意义的完整传达、情感意义的真实再现、文本肌理的合理重构。本部分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部分为总结归纳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本研究尚存的局限和未来研究计划。  
其他文献
目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正是如火如荼。谭恩美在整个华裔美国文学界占有非常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位置。在成功出版了《喜福会》、《灶神之妻》、《百种神秘感官》、《正骨师的女
公示语是国际城市和旅游景点语言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装点城市、景点,提升文化品位。中国经济腾飞,对外开放力度增加,使得中国与世
作为一部蕴含生态意识的文本,美国当代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奇的小说《痕迹》按时间顺序描绘了生活在北达科他州的齐佩瓦族印第安人在白人到来之后的生活。本文运用生
从西方的历史和文化来看,海洋被视为生命的摇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总是可以影射出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麦尔维尔的作品《白鲸》作
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隐于男人笔名后的博学多产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以深邃的哲理内容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著称。发表于1860
法国作为欧洲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在欧洲经济活动中拥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技术、劳务、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