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SiO2改性聚酯亚胺树脂结构表征与介电性能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a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酯亚胺由于其具有优异的电性能与耐热性,因此作为无溶剂浸渍漆在变频电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变频技术和微电子封装的快速发展,对绝缘材料的性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纳米氧化物掺杂改性传统的绝缘材料,由于其粒径、形状、掺杂量以及两相间的界面结构会对复合体系的性能造成影响使其电学性能明显提高,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微乳化与超临界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两种纳米 SiO2溶胶,分别为单组份纳米 SiO2与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纳米 SiO2,并将其掺杂到无溶剂聚酯亚胺浸渍漆中,制备了一系列纳米粒子含量不同的纳米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分析仪(TGA)、耐击穿测试装置、数字高阻计、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测量系统、耐电晕测试装置以及锥板型黏度计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及讨论。  SEM、TEM分析表明,改性前后对比,改性后的纳米 SiO2粒子在基体中分散效果得到改善,粒子尺寸变小;FT-IR分析表明改性前后的纳米 SiO2成功引入到体系中;热失重测试分析显示,纳米 SiO2/聚酯亚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均高于纯聚酯亚胺浸渍漆,改性后的纳米 SiO2/聚酯亚胺复合材料,热稳定性提高更为明显;介电强度测试分析表明:经纳米 SiO2掺杂,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改性后的纳米 SiO2掺杂量为8 wt.%时出现极大值为25.30 kV/mm,比纯漆提高16.16%;掺杂量与纳米体系的改变对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影响不大;两种体系掺杂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在室温下变化较小,在155℃时随掺杂量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耐电晕测试结果表明:纳米 SiO2的掺杂可以提高聚酯亚胺的耐电晕寿命,改性后的纳米 SiO2/聚酯亚胺复合材料的耐电晕寿命提高更加明显,当掺杂量为8 wt.%时出现极大值为11.73 h,是纯聚酯亚胺浸渍漆的4.94倍;SiO2的引入均可以降低聚酯亚胺浸渍漆的黏度。
其他文献
第一章:手性炔丙胺类化合物是合成许多天然产物以及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方法受到有机化学家的广泛关注。金属促进下端炔对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是构建此类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研究了在二甲基锌(Me2Zn)与手性联萘酚的催化作用下,3-烯-1-炔对-三氟甲基酮亚胺的对映选择性加成反应,考察了溶剂和配体结构对反应收率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以80%–99%的收率及91%–97%的对映选择性获得了一系列含烯
烯烃复分解反应是一种由金属卡宾络合物催化的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叁键之间的碳架重排反应。近些年来,由于该反应具有条件温和、产率较高等特点,而受到化学界的广泛重视。同时,随着钌催化剂的发展,很大地促进了烯烃复分解反应在聚合物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和绿色化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目前这类催化剂的研究工作仍集中在设计合成新配体,根据配体的电子和结构特性来改良钌催化剂的性能。本文以2,3-二氯-1,4-萘醌为起始原料,
本论文首先合成了以超支化聚乙烯亚胺(PEI)为亲水内核,以聚-环己内酯(PCL)为疏水外臂的两亲性多臂星状共聚物,再将PCL的端羟基全部或部分转变为自由基可交联的甲基丙烯酸酯基(MA),得到了聚合物PEI-b-PCL-MA。当端羟基完全被MA取代时,所得的PEI-b-PCL-MA可在水中自组装成单独的空心囊泡,而当端羟基只被MA部分取代时,PEI-b-PCL-MA自组装成的囊泡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复合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作为历史上第一种内吸型杀菌剂,具有选择性好、对哺乳动物安全性比较高、抗菌谱较广,能够有效地控制真菌引发的主要农作物病害,为农作物的持续高产做出了巨大的
超支化聚合物具有高度的支化结构和大量的末端活性官能团。利用支化结构带来的自由体积和对其末端基团改性引入线性的柔性链段可改变环氧树脂的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本文以季戊四醇和二羟甲基丙酸为原料合成超支化聚酯,并分别用正丁酸、正己酸和正癸酸对其进行封端,制备柔性链封端的超支化聚酯(Flexible Chain Blocking Hyperbranched Polyester,FCBHBP)。通过红外光谱(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很多MOF材料对空气中的水敏感,不利于实际应用。在论文第二章,我们利用了对苯二乙酸配体、含氮的吡啶配体同Cu(Ⅱ)和Zn(Ⅱ)盐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