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矿粉尘危害一直以来都是煤矿职业危害的重要内容,而目前行业内专门针对煤矿粉尘危害程度的评价方法比较缺乏,现有评价方法在主观依赖性、普遍适用性、操作性、针对性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职业危害评价方法,综合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用于煤矿粉尘的评价方法,并结合我国煤矿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改进,使之成为适用于我国现有煤矿实际情况的科学、实用、有效的煤矿粉尘危害程度评价方法。以期能够为今后煤矿行业的粉尘职业危害评价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在综合分析和比较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评价模型、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法、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CMM模型、澳大利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法、罗马尼亚职业事故与职业病风险评估法及我国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六种方法的适宜性及可操作性基础上,选择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ICMM)进行改进,并将暴露概率PrE根据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的可能性进行赋值,修改为:根据同一岗位的不同工作时段多次检测浓度值来进行赋值,在所有检测结果中,超过职业接触限值2次及以下的为低;超过职业接触限值2至4次的为中;超过职业接触限值4次及以上的为高。将我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中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等级划分方法引入ICMM模型健康后果等级C的计算中,使健康后果等级划分避免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划分结果更加科学、可信。改进后的方法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可操作性强,适用于煤矿粉尘危害程度的评价。本文调研对象是以煤炭采选、综合利用发电和煤化工为主的大型煤炭企业。调研场所包括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运输机等主要的、粉尘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煤矿采掘、运输的生产工艺流程、矿区的总体布局以及设备的布局、各产尘作业岗位的暴露情况(如粉尘的暴露浓度、暴露人数、暴露时间等)、工程防护设施的设置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职业健康体检等。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采样条件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进行。根据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每个粉尘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采用短时间采样,每次采样15分钟,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对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进行个体粉尘采集,每个工作日工作时间进行采集,连续采集三个工作日;采集后样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存。检测结果发现有多个岗位存在粉尘浓度超标的情况。在综合对比以及分析现有职业危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ICMM)进行改进,结合煤矿实地调研情况,运用改进的ICMM模型对所调研煤矿的典型产尘岗位进行煤矿粉尘危害程度评价,并采用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进行验证分析。评价结果与实地粉尘检测结果、定量分级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与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相比,综采工作面采煤工岗位、掘进工作面机巷扒矸工岗位、地面煤仓落煤口岗位的评价结果偏高,经过分析与优化后,地面煤仓落煤口岗位、锅炉巡检岗位评价结果的危害程度有所降低。因此得出结论,改进的ICMM模型可以用于煤矿粉尘的危害程度评价,且方便快捷、易于操作,评价结果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