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晚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的岩石磁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121998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内陆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处于亚洲季风湿润区和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同时受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青海湖地区对于区域降雨等气候因子变化有较敏感的响应,对这一地区气候记录的深入分析对于进一步理解亚洲季风、亚洲内陆气候变化,以及与全球气候系统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青海湖1F孔岩芯沉积物样品进行包括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高温与低温磁学测试、磁滞回线、一阶反转曲线(FORC)等多项磁学参数测量以及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等非磁学方法,对青海湖1F孔中磁性矿物的种类、组成、颗粒分布、含量等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将1F孔划分为三个段落:zonel(0-5m)以自生黄铁矿为主,磁性粒径分布以准单畴(PSD)居多,磁化率值最低;zone2(5-18.62m)以陆源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粒径范围大多为多畴(MD),磁化率值较高;zone3(8.12-8.51m,15.51-17.20m)以自生胶黄铁矿为主导,主要为单畴(SD)颗粒,同时zone3内还含有少量粒度变细的磁铁矿和赤铁矿,磁化率值最高。   青海湖1F孔岩芯内磁性矿物的物质来源稳定,Zone2内的陆源磁铁矿和赤铁矿可视为1F孔磁性矿物的背景含量,其它两段内磁性矿物的变化是因为经历了程度不一的早期成岩作用。zone3内的胶黄铁矿经过不完全的早期成岩作用形成,zone1内的黄铁矿在适合的条件下经完全早期成岩作用形成。磁性矿物的变化,尤其是自生铁硫化物的出现,是造成1F孔岩芯磁化率值特征曲线形态的根本因为。   磁化率时间序列与青海湖其它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对比表明,末次冰期晚期以来至冰消期,钻孔内陆源碎屑成分的磁铁矿与赤铁矿指示了青海湖流域为较为干旱的背景状况,其磁化率的高低受湖区干旱程度的控制。在17.8-18.6ka以及27.7-29.9ka钻孔内大量的胶黄铁矿表明青海湖在干旱背景下经历两次湿润期,其中17.8-18.6ka的湿润期更为短暂且突然。zone1内形成的广泛分布的黄铁矿则指明全新世以来青海湖流域稳定、长期的湿润气候环境条件。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北秦岭西端陕西省周至县-凤县地区出露的早古生代变质火山-沉积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陆板块构造及增生-碰撞造山作用理论为主要学术指导思想,借鉴国际典型造山带研
共享单车企业应该不忘初心,把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最近,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备大城市都能看到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群,阳春三月,天气渐暖,人们的出游欲望
孔繁森同志是领导干部的楷模,也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典范。聊城是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用孔繁森精神促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
地幔转换带是地球深部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认识地幔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状态和上下地幔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的提高,其在地球深部研究中
学位
论文研究区位于重庆市城口县,重庆地区经历的构造沉积演化有三个阶段,扬子准地台基底生成阶段(晋宁期)、地台演化阶段(南华纪-三叠纪)、陆内改造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城口地
通过建立DRI重悬浮模拟设备,模拟风动力条件,对源区表土样品进行重悬浮。通过不同切割直径的采样设备,在重悬浮箱内将表土样品分离为TSP、PM10、PM2.5三组不同粒径并收集到滤膜上
1.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国情的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最基本的国情,并且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能逾越、不能回避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真
随着大量研究的开展,以及对地球系统科学岩溶观认识的不断加深,岩溶作用碳循环的研究逐步向着“水-岩-气-生”相互作用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碳酸盐(包括碳酸盐岩)溶
河谷风沙地貌是发育在河谷环境叠加于河流地貌之上、受风力作用并受水力作用影响的风成地貌,它是风沙地貌的特殊类型。对河谷风成沙丘的研究,可以揭示河流相堆积-风成堆积的相
火星是迄今为止除地球外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研究火星的地质概况可以了解火星的演变过程和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区别和共性。当前火星探测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探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