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兴起,其中,“色域画派”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本文重点内容是通过对“色域绘画”与“崇高精神”之间的联系而展开探讨的,具体通过梳理历史背景、艺术家个人的身份烙印、原始神话以及现代艺术思想进行研究。“色域绘画”艺术家不断的在理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中探索,确立了具有美国式的后现代主义崇高美学,这种探索精神为中国当下的抽象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第二章主要分析“色域画派”的起源及形成背景,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理论及社会因素对“色域画派”的形成进行综合分析与探讨。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结合“色域绘画”鼎盛时期的重要代表艺术家——巴尼·特纽曼(Barney,Newman)、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可莱福特·斯蒂尔(Clay ford Still)进行重点分析。本文结合艺术家在各阶段的作品,例如巴尼特·纽曼对崇高精神的理论研究及在创作上的实践;马克·罗斯科的移民身份以及在创作实践中的转折以及作品中呈现的悲剧性的崇高感;斯蒂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绘画风格及作品中呈现的无限的崇高感,深入探讨艺术个体在对崇高的探索和在作品中崇高感的呈现。第四章是本文的难点内容。文章主要探讨研究崇高在“色域画”中的形成原因,试图从当时的艺术背景及哲学思想、原始神话、艺术家身份以及个体对艺术不断地实践,综合分析“色域绘画”与崇高精神的内在联系。第五章是前三章内容的延续,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章主要讨论二战以后“色域画”这种带有强烈个人精神性的“崇高”美学带来的文化价值,并且对中国抽象艺术的创作上带来启发,因此,艺术工作者需要有一种在地性的意识,需要结合本土文化、宗教、个体身份及神话等因素,不断地建立自身创作内部的逻辑体系。本文中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反判与继承,对抽象绘画形式背后内在精神的探索,为中国当下抽象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文本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