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骨架。衡量一个区域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该区域的经济实力、现代化水平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的带动下,城镇化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城镇化的发展重心已经开始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城镇体系研究的重点区域也随之转向发展中国家。县域城镇体系及城镇化时空演变已经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对县域城镇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缓解城市的供需矛盾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镇规模体系及城镇化发展有大量研究。国外起步较早,逐步形成了许多成熟的理论,如: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等;而国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城镇化动力机制、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等几方面的实证分析。本文选取资源型大省—山西省11个地级市,107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09年为研究时段,结合山西省人口、经济等基础数据,尝试着利用分形、ESDA、地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的城镇体系及城镇化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希望以此能真实地反映山西省近10年的城镇建设进程,尽可能地通过定量化研究清楚地揭示山西省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其影响机制,为山西省今后的城镇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采用分形理论对城镇体系进行研究,使用熵权法、ESDA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化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在2009年底,山西省的特大城市有太原市和大同市,大城市有阳泉市和长治市,中等城市有晋中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和朔州市,小城市有忻州市和吕梁市。(2)通过分形理论研究得出,山西省城镇首位指数10年间略有波动,但整体符合城镇发展规律,城镇体系比较健全,规模结构略有失衡,城镇体系结构在空间分布上比较集中,形成了晋中城市群、长—临—晋—运城市群(包括晋东南和晋南)、晋北城市群。(3)通过熵权法对山西省城镇化进行计算得出,山西省2000年-2009年城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在2004年后,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4)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得出,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具有正相关性,但从2000年-2009年相关性逐渐减弱,出现多极核心区。通过Moran散点图可以看出,低低集聚区占山西省的主要部分,高高集聚区分布比较分散,其中最主要的高高集聚区是太原市辖区及周围县域,晋中地区的高高集聚区在不断扩大。部分县域的集聚在10年间具有波动性,发展快的县域逐步进入高高区与高低区,发展慢的县域逐步进入低高区与低低区。(5)通过G统计发现,山西省的热点区域主要是太原市辖区及其周围县域,次热点地区为热点区域的外围,形成一个圈层结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由中心逐渐向外减弱。10年间,晋东南地区发展较快,逐渐形成较大的次热点区。(6)通过地统计分析发现,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总体是中间高,南北低,东高西低,市辖区城镇化水平较县域高,10年间逐渐由单核心区向多核心区转化,然后转为带状。本文的独到之处及特色主要表现为:(1)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形理论、ESDA、GIS理论与技术的有机整合,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镇体系结构及107个县域的城镇化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2)本文尝试采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07个县域进行城镇化插值,对山西省城镇化在空间上的变化有了更清晰的展示。(3)本次研究选取资源型大省,研究区域具有典型性,并且填补了山西省多年来对城镇体系结构及城镇化时空演变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