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依据临床资料,患有直肠前突的患者中,约有30%患者出现肛门坠胀感,排便困难等,需要临床治疗。目前临床治疗直肠前突趋向于采用微创手术,以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但对于合并盆底肌痉挛的患者,术后常症状改善不明显。本文旨在探讨应用STARR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后,联合应用生物反馈治疗,观察术后疗效。方法: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病研究中心选择40-66岁重度直肠前突患者52例,根据病史,排便困难症状及直肠指诊,利用肠镜、排粪造影、结肠慢传输实验检查,排除大肠、肛门器质性疾病及慢传输型便秘,诊断为重度直肠前突(膨出深度>30mm)。采用STARR术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法,先利用STARR术解除前突的异常结构,恢复正常的解剖因素。术后1个月除5例完全缓解外,其余47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第一周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第二周开始每周2-3次,共4周;对照组未做其他方式治疗。观察2组排便次数及伴随症状,如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等,同时做排粪造影检查,观察肛直角的变化。观察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治疗结果比较采用卡方列联表检验,肛直角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统计分析获得治疗效果。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施行STARR手术,术后1个月有5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退出后续治疗,余下4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10例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症状改善8例,症状无改善5例,总有效率78.3%;对照组24例,4例达到临床治愈,症状改善5例,无改善15例,总有效率37.5%,两组数据经卡方检验,p=0.01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1个月的生物反馈治疗后,观察2组反应盆底肌痉挛肛直角变化,治疗前治疗组90.7±3.1,对照组90.1±2.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13.4±5.3,对照组99.2±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治疗方案通过切除松弛的直肠前膨出,恢复了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解除了异常的盆底肌痉挛。STARR术,符合现代微创理念,生物反馈治疗,让患者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去,符合“心理-生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