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人类迈入电子时代之后,科技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集以往各媒介之大成于一身的互联网的问世便是其中最受瞩目的成果之一,互联网的问世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我们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以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运转都与互联网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互联网无疑是当今传播媒介中最为闪耀的明星。正是基于互联网在传播媒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我们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使得我们对于互联网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以往大多数对于互联网的研究集中在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以及传播伦理等方面不一样的是:本文将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互联网这一媒介本身,试图借助媒介环境学这一理论视角,从分析媒介本身的特性、偏向入手,探究由于媒介自身的独有特性和偏向,给人类的心理和感知、社会和文化究竟带来了怎样的不易察觉的影响,以及面对这样的影响我们该作何应对与思考。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论述,文章的第一部分通过对“媒介环境学”与“媒介生态学”的名号之辩,媒介环境学思想源流的简单追溯和对媒介环境学三个核心命题的阐述完成了对于媒介环境学这一学派的简单概述,为后文的论述树立了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理论视角。由于媒介环境学的定义便是“将媒介当作环境来研究”,于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从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作为环境的互联网”自身的媒介特性。作为感知环境的互联网具有多感官同时卷入、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以及高度的自主选择性等特点;作为符号环境的互联网,是多重符号环境的组合,其中表征性符号占据主导地位。在社会环境层面,文章主要分析了互联网与其它媒介、互联网与信息时代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文章的第三部分,笔者引入了伊尼斯、麦克卢汉以及梅罗维茨等人的媒介理论,从媒介的时空偏向、感官偏向和场景偏向这三个维度切入,详细分析了互联网的空间偏向、全面延伸和场景融合偏向的媒介特点,同时也着重探讨了由于互联网的这些偏向所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的、文化的以及对人类自身的潜在影响。同时我们也带着波兹曼批判电视文化的启示,从互联网这一媒介出发回答了他提出的四个关于讨论媒介人性化的问题,对互联网的媒介人性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如何尽量减少由于互联网的偏向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媒介环境的平衡这一问题提出的展望与思考。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将媒介教育纳入学校体系,有效利用媒体自身这一工具,注重道德内涵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各种媒介的互补和使用平衡这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在文章的最后,也就是结语部分,对媒介环境学这一学派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回顾,同时带着媒介环境学派一以贯之的浓浓的人文关怀对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发出呼吁:要意识到并重视媒介对于我们的潜在影响,媒介是水,我们是鱼,不要像麦克卢汉所说的那样,“鱼儿到了岸上才知道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