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内生菌具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且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类型多样,在医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共对来源于不同植物的七株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它们分别是木霉属真菌YIM茎-8、黑孢霉属真菌E121、曲霉属真菌T2-10及四株链霉属放线菌(YIM66142、YIM66047、YIM66262、YIM67032)。采用多种分离技术手段和现代波谱技术,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18个化合物,其中不重复的化合物97个,新化合物7个。并对分离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光抑菌活性、肿瘤细胞毒活性、乙酰胆碱酶抑制活性、自由基清除、抑制植物种子萌发活性等实验。主要完成内容如下:分别从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ysotoxum)、箭叶秋葵(Abelmoschus sagittifolius)、弯锥香茶菜(Rabdosia loxothyrsa)、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中的4株链霉菌YIM66142、YIM66047、 YIM66262、YIM67032中共分离得到80个化合物,其中4个新化合物,化合物类型包含除莠菌素(herbicidin)类,nonactic acid类,大环酯肽类,蒽醌类,异黄酮类,环肽,核苷等。化合物medelamine C、 herbicidin B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MICs均为32 μg/mL; desotamide对B. subtil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现出较好抑菌活性,MICs为64 μg/mL,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现出微弱的抑制活性,MIC为128μg/mL。Herbicidins类化合物均表现出对甘蓝种子发芽的抑制活性,首次对2’-O-demethylherbicidin F和8’-epi-herbicidin F的种子发芽的抑制活性进行研究,MICs均为12.5-50μg/mL。对分离到的部分蒽醌类化合物进行光动力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光诱导下,蒽醌类化合物的抑菌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大黄酚对S. aureus的MIC从512μg/mL下降至32μgg/mL,对E. coli的MIC从128 μg/mL下降至8 μg/mL; kwanzoquinone G对E. coli的MIC从512μg/mL下降至8 μg/mL。分别从三七茎(Panax notoginseng)、水鳖叶(Hydrocharis dubia)、天麻(Gastrodia elata)中的3株内生真菌中分离到化合物38个,其中3个新化合物,其类型包括alternariols类化合物、脑酰胺、倍半萜、环肽、蒽醌等类型。茎-8菌株中的化合物alternariol、1-hydroxymethyl-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表现出良好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IC50为12 μg/mL;化合物1-hydroxymethyl-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 α-acetylorcinol和cerebroside C表现出了对甘蓝种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对其发芽和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MICs均为小于3 μg/mL。 T2-10菌株中的questin表现出了对B. subtilis, S. aureus和E. coli的抑制活性,其MICs分别为128、64、64μg/mL。论文最后对近十年来陆地和海洋中的稀有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文献表明多数代谢产物结构复杂并显示多种生物活性,为今后从稀有放线菌中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