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活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血管事件的影响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we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是首位致残原因及第三位致死原因。二级预防是轻度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不少患者在数年内发生复发性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可以调整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然而脑卒中后的体力活动在预防继发血管事件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探讨体力活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血管事件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法,连续纳入改良Rankin评分(mRS)<4分且临床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24小时内完善人口学、生活方式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资料的收集,次日晨取静脉血行常规血液学检测。于发病后第30天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调查患者卒中后体力活动情况,计算患者总体力水平,将患者分成低度、中度和高度体力活动三个组别。将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或出血性)复发、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周围动脉疾病及因心血管复发而死亡列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继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603例临床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一次随访的为536例,数据全面的有503例,失访12例患者,最后491例纳入数据分析,其中男性336例,女性155例,平均年龄58.7±12.1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68±70天。有47例患者发生继发血管事件,38例为缺血性脑卒中,3例心肌梗死,6例出血性脑卒中(其中1例死亡)。根据是否有血管性事件发生,将患者分为发生继发血管事件组(47例)和未发生继发血管事件组(444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体力活动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中度:hazard ratio[HR]0.368,95%confidence interval[CI]0.153~0.887,P= 0.026;高度:HR 0.192,95%CI 0.045~0.813,P = 0.025)。采用Logrank检验后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可显著降低继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P=0.02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BMI≥ 25 kg/m2亚组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易于从中度体力活动中获益(HR 0.224,95%CI 0.053~0.948,P = 0.042)。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继发血管事件有关,加强体力活动有益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继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两针法”经皮肾镜取石术结合CT三维重建定位对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一针法”PCNL、单纯“两针法”PCNL以及结合CT三维重建定位的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QT间期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2002年1月~2008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一院儿科急、门诊及住院患儿,符合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