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究不同饲料加工条件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并采用仿生消化法对不同饲料加工条件下硬颗粒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冷制粒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以玉米-豆粕型肉鸡配合饲料为试验料,研究冷制粒条件下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饲料水分含量(10%、12%和14%),不同环模型号(环模编号为1、2和3)和冷却时间(0、30和60 min)。对颗粒饲料的硬度、水分、淀粉糊化度、可溶性蛋白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冷制粒条件下,增加饲料的水分含量,可提高淀粉糊化度,对饲料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并无影响,但颗粒饲料的硬度降低;增加环模长径比,可提高颗粒饲料的硬度;在60 min内,冷却时间对颗粒饲料的硬度并无显著影响。(2)调质时间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以玉米-豆粕型肉鸡配合饲料为试验料,研究调质时间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在蒸气压为0.2 MPa条件下,调质时间分别为60 s、90 s和120 s,选用2种不同的环模(环模编号为1、2)进行制粒,并在自然条件下冷却0 h、12h和24 h。结果表明:增加调质时间,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淀粉糊化度,显著提高饲料的水分含量,降低饲料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未经冷却或冷却时间较短的颗粒饲料硬度;冷却时间增加可有效降低颗粒饲料的水分含量,提高颗粒饲料硬度。颗粒饲料硬度与PDI具有高度相关性。与冷制粒相比,调质制粒可提高颗粒饲料的硬度。(3)粗脂肪水平和调质温度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以玉米-豆粕型仔猪后期配合饲料为试验料,研究粗脂肪水平和调质温度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在脂肪含量为3.37%、4.00%和4.65%条件下,调质温度为60℃、70℃和80℃进行制粒,测定未经冷却以及冷却1 d、2 d的颗粒饲料硬度、水分、淀粉糊化度、可溶性蛋白等指标。结果表明:提高调质温度,可以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降低饲料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饲料颗粒硬度。降低饲料中粗脂肪或水分含量也可以提高颗粒饲料的硬度。(4)不同加工条件对硬颗粒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以玉米-豆粕型肉鸡配合饲料为试验料,采用仿生消化法探究不同加工条件对硬颗粒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取粉料和冷制粒料以及不同调质时间(60 s、90 s和120 s)的5种颗粒饲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生消化法对饲料的干物质、总能、粗蛋白体外消化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粉碎和未经粉碎的颗粒饲料,二者的体外消化率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与粉料相比,冷制粒和调质工艺均可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体外消化率,并且经过调质的颗粒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要高于冷制粒的颗粒饲料;增加环模长径比,也可以提高颗粒饲料的体外消化率;当调质时间为90 s时,颗粒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和能量的体外消化率均较高,更有利于禽畜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