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国家,网络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不仅是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更是政府为零距离贴近公民、对公民诉求予以有效回应的重要载体。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善治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不仅督促着各国政府尽快转变传统官僚制的政府体制,而且也在加快推进各国政府与公民携手共治。因此,作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素一一政府回应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民的关注和重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无论公民参与或是政府回应都有了全新的渠道。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下,政府统管包揽一切社会事务,而公民参与的程度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政府的管理理念开始发生转变,同时,公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其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公民越来越愿意主动的参与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地方政府决策中,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与地方政府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填补了公民诉求表达供需之间的缺口,为公民参与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普及率的逐年增长以及公民参与意识的觉醒和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公民网络参与已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自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政府回应作为服务型政府提高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我国政府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目标。各级政府已开始将原有“为民决策”、“替民决策”的模式转变为“共同决策”、“互动决策”的模式,并开始对公民网络诉求予以响应,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以及政府向善治的转变。构建健全的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不仅是促进基层民主建设、鼓励公民网络参与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的理性选择。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回应机制的构建已初步完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划分过细,服务理念淡薄,回应载体建设较为落后,相关法律和制度缺失,地方政府回应效率低下,缺乏回应的绩效评估等原因,我国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亟需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使公民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表达,以期地方政府和公民合理共治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本文以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构建为主题,以善治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我国政府回应机制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决策回应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予以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流程予以重构,并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将转变政府“掌舵者”角色为“服务者”角色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和以实现政民共治为目标的善治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贯穿全文,认为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构建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更应该运用到现实应用中。以善治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地方政府回应机制的流程进行重构,对当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构建和具体实施做出初步探索,弥补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中的某些不足,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提供理论指导。